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加拿大 >> 加拿大本科申请指南(二级菜单栏本科申请) >> 加拿大申请选校还是跟导师?

加拿大申请选校还是跟导师?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5-31

    关于跟教授和选择整体学校(或系上)名声两点,我想当然各有风险,因此我们应该谈的是各自的风险在那,确切风险有多大,The Worse/Best Case  Scenario 是什么,你对于自己未来的期望是什么,你的人生观价值是什么,还有最重要的,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首先、跟教授最大的风险不在于他们要转校,是你跟得了跟不了,人家要不要,有多少学生存着跟你一样的想法想「跟他」。关于跟得了跟不了,这个是非常难以掌握的,因为双方的个性可能不一样,沟通不见得都很完全,目标往往也不一致。怎么说,有些教授的个性并不是非常easy-going,有些甚至存有某些偏见或特殊人际交往上的习性,你有时得想想,你是否能够接受你们之间的相处,万一两方闹得不愉快怎么办,当然这唯有去了系上相处一两年,遇到某些双方利益上会有冲突的状况才能知道,但你得心理有准备,只「跟」一个教授风险是十分大的;当然也有运气非常好的,但人总是报喜不报忧, 大家只听到风光的一面,没有看到阴暗的一面。 

  其次、千万不要以为美国人「一定」会给你玩那套中国人间「师门」的游戏,美国文化是谈判,妥协,沟通,但现实。固然温情主义会存在,但温情不是随处都有,你也不见得是会得到温情的那个人,通常温情是建筑在双方利益共生的状况下,否则他为什么要对你温情,而同时你也要想到有很多人在竞逐温情,你不是唯一也不必然是他要付出温情的对象,不要被刚见面时或者像这种入学时的客套话、场面话所陶醉,如果你要温情,就要八面玲珑,就要刻意经营,否则你其实就是在碰运气,Again,运气不一定在你这边。 

  第三、要存有付出成本的打算,但同时当然也可以期待未来的收益,如Paper Coauthor, Scholarship, Intern Opportunity, Networking (学术的人际网络), 最终是找到美国一流学校的教职。但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那么善于人际关系经营的人。有些人天生会处理这种事,做起来完全不着痕迹,也很自然,那么这是最好也不过;有些人不太会处理,但有时硬要,则明显工于心计,那么其实我是认为不太好;有些人像我,主观上就否定这种价值,甚至有时还反其道而行,避免有处理这种情况的机会发生,自然我就不用有什么期待。 

  最后、大家往往走过来都会以自己走过的经验为准,合理化和正当化自己的选择。但讲白了,其实给的理由往往不是最重要的理由,而最重要的理由是潜藏在深处那些属于个人个性所趋使的因素,但那些太Personal,或者根本不Make Sense,甚或说出来不太光彩。事实上像我是很吊诡的人,表面上我好像有点aggressive,但我是最痛恨钻营的,所以我发自内心讨厌跟人家讲言不由衷的客气话,也讨厌一些锦上添花的举动,但有时这是必须的,不是吗? 

  总之、「跟教授」的风险明显是比较大,但报酬也相对丰硕。试想,如果他同意跟你Co-author发表期刊在APSR,AJPS,WP,IO,ISQ等期刊上,对他是易如反掌,对你是比登天难,如此双方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你不管学问真的怎样,你就已经升级到世界级,而甩开其它同侪,当然是事半功倍。

不过想有些学科不集体研究不行,像心理系、人类系等,所以我想当然也不见得最后走上这条轨迹的人都工于心计,只是他们虽然水道渠成,最后也殊途同归。 

  至于挑整体名声好的学校,简单而言,就是「名校」迷思不是吗?那你会问,你自己也不是这样,我想我不否认,同样的,你看连朱老师自己也有Top30的门坎,可见「名校」迷思是有程度之别,也有某种普遍性的。 

  但名校有什么意义?说穿就是很多大牌在某个学校。人们总是锦上添花的,总认为大牌什么都行,大牌很伟大。但在我来看,许多大牌说穿了,不过就是懂他们自己成名的东西,对于其它东西求知的心、接受的心、欣赏的心都极为有限。我总认为,真正大牌在于他们处理学问和对待学生上可以作个检验,如果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大牌,他真的是虚怀若谷,真得对待学生让人感到温馨,真的在对待不同领域或途径的学问上,有强烈求知的心而没有大牌的架子,那真的就是大牌了。在我看来,这样的大牌在Michigan,大概就Ronald Inglehart莫属了。你或许会说,有些教授待你不错,人也很风趣,但他们往往不会将自己难看的一面给你看,除非真得是有必要,因此我还是认为不要迷信大牌,最好随时抱着检验政治人物的标准来看大牌,这样你才能真正看清事实,而不会成为学阀的附庸。 

  但名校毕境还是有意义的。我简单说,就是专业主义和学习环境。我认为基本上名校排行榜固然无法真正作为判断一个系上好不好的标准,但至少在专业主义上,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指标来是有准确性的,什么是专业主义,就是就学问论学问,学术训练制度化,以及对学问认真的态度这三点;学习环境来说,通常开的课多,同侪的程度也比较高,教授平均的素质也比较整齐,外系资源也丰富,但这些都是General的状况,你必须要自己好好运用。 

  我再以我的例子来说,有一阵子我很想研究Simulation,我以前在大学工管的背景,让我对于Operational Research十分有兴趣,在这方面,MIT有发展出一套学问,叫System Dynamics;但这套方法经济学学者普遍不喜欢用,因为它不是Agent-based, 而是有Structure-based的意涵。一般而言,用经济方法来研究的政治学者,根本否定有什么叫做Structure-based的东西,因此他们不但不了解,也没有兴趣求知。事实上这些大牌不见得样样都行。甚至对于某些次领域的常识来说,他们可能还不如研究生。 

  我一年级时天真得不知道这点,就写了好几封Email给Robert Axelrod, Ken Kollman,  Scott Page这三位在美国学界搞Agrent-based Modelling的著名的教授,说我为什么认为System Dynamics有潜力在政治学发展,可否让我有机会与他们一谈,但这三位教授中,除了Robert Axelrod很奇怪的用少见不礼貌的方式回信说我很忙,我压根看不出你所说的有什么必要要让我们见面一谈之外,Ken Kollman和Scott Page更是直接忽略,当作没这封信;我为了确认,再Send一次,还是石沉大海,从此我知道了,他们并不是真的那么Care一个为求知而向他们就教的学生,既然如此,大牌又怎样,我并不想跟这些大牌有什么关系。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