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海外生活 >> 游学澳洲系列一:心得二三例

游学澳洲系列一:心得二三例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2


我在决定将自己的生活转变到海外学生的身份之前,曾经有了一段自由自在的小资日子。让我离开的原因复杂到一本书简单到一杯水,那时候没有过多的解释,走得有点悲壮。这也许就是在随后经常在我的记忆里跳跃,纠缠不清的理由。每一个灵魂都是孤独的,离开只是解脱。真正的意义在于一个新的环境给我的想象空间。

两年的时间只是一个过程。当我意识到时,归期已在眼前,恰如MELBOURNE 游走于SWANSTON STREET 的有轨电车,只在拐弯时才叫一声似的。一点一滴的沉淀,使我总想拉住任何人哪怕还是陌生的,索取片刻的安逸。对的,不管人在哪儿,希望爱相随。而对于留学澳洲的我,故乡的距离是要用心去丈量的。

飞机落地带给我的是片刻的温情,满眼的变化只是瞬间的影像。是故乡的人们让我重新意识我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当年的勇士在残存的瓦片中寻找门把手,似曾相识的人已失去了往日的亲切。又是玩笑,我在异乡寻找,爱却在国内丢失了记忆。

不是抱怨也非炫耀,只是走出去才知道这二者有这么多不同。入世不是凭想象而是你我的双手才成。

B.工作就是工作

挣钱并非我所愿。完成学业才是第一选择正如我前面所述。“DO AS ROMANS DO”,朋友好心告诉我每一个从内地来的学生,除了穷乐之外,从老外那里赚点零花钱也是其中的一个选择。我于是着手一系列的找工计划,经常去的包括学校的就业辅导,计算机室,浏览于各个网页。在搜索引擎的导引下,一次次的点击犹如面临捕鼠器上的奶酪,得与失只在一念之间。

时间久了,我便小有收获。职业中介使我得到了很多“INTERVIEW”的机会,其中不乏有名的公司。通常我所做的只是除工资之外的“一问一答”式的谈话。同学在羡慕之余,也很关心我的收入。但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在一家公司做义工。当地人一丝不苟的态度,敢说敢做的实践经验,是我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吧。我依昔记得,他们在最大的“JOB HUNTER:SEEK”上曾经开过一个义工专栏,并且有大财团做后盾。

真正让我认识来自他国的留学生,是从一间印度商行开始的。我是一次面试当场得到上班通知的,据我分析可能与小老板的弟弟和我是同学有关系。一周工作三天,而且有同门师兄妹互相合作。由于上课时我们也玩过类似的游戏--“猫抓耗子”,只是规矩制定者是老板,而被抓的我们有很大的“心甘情愿”的嫌疑。课堂的战果是“血流成河,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豪言不绝于耳。是为了分数,容易理解。问题是心中的不平只有在拿到“PAYROLL”时才可以稍稍的喘息。比较费神的是如何应付代理的盘问,过度的谦虚说明并不需要工作,而个人发展与专业方向的一致又是他们尤其看中的。过了这一关,下面练的是你的真本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人事代理在国外的成熟度。

CASE STUDY 1;
我与其他国家的海外学生

并不是每天都有阳光的关照,我一度曾经过着土卜鼠一般的日子。屋里只有30澳元买来的一张书桌,其它的家具是留下来的。好在还有一个壁橱,否则衣服也只有压箱底,那么我也只有苟且偷生的欺骗自己。在小有积蓄之后,我开始将活动范围扩大到市中心MELBOURNE CENTRAL一带的店铺SHOPPING CENTER。这样一来,我记起自己也曾几何时是别人眼中的LADIES。

这属于题外话,其实我后面的几个工作是通过室友介绍的。同处一室,难免日久生情,虽然我们时有战火。一高一矮的两个印尼妹妹,实际上充当了我的密友。我们的友谊不是在问路中建立起来的,类似的问题大可以翻翻YELLOWPAGE 或是请教MELWAY。没想到的是每个帐单日反而成了导火线,两个学金融出身的她们一手一个机器,化整为零的花样丝毫不逊色于算盘的速度。在一来一往的计算,被四舍五入的是我的处事哲学。

我们的友谊随着其中一个人的回国而结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PEACE是共同坚持的信条,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甚至还有不愉快的历史,教训的记忆已经远远大于复仇的愿望。

CASE STUDY 2;
我与大鼻子的友谊

更为悠长的故事发生在我与犹太人的交往间。离家时我就有言在先,要做聪明的“上帝的选民”的学徒。他们神秘的忧郁使我沉迷,有口皆碑的精明使我渴望与之交手。而我的服务学来的却是如何善解人意,怎样恪守信仰不变。他们的后代早已成为地道的本地人,我的雇主们则寡然索居,远离闹市,以社区生活为根本。

而我所要讲的是与“OZ”们打交道的事情。待我过了职介那一关,得益于师妹的帮助,我开始小有积蓄,步子减缓了一些。但真正的考验始于我为OZ打工,也许有人看重的是学以致用,在我看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应是首选。我的两家雇主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生活稳定的小康之家。双职工,与其说为了顾及家庭,不如说是为了孩子的前途考虑,适度靠近亚裔文化。

还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我们是吃大米白面长大的,与那些“肉食动物”比较只是“大腿与小胳膊”的概念。一番狂轰滥炸下来,钢筋水泥般的神经比工作的质量显得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你进大学究竟为了什么?”私人学校的花费,要用掉全家人全年一半的收入。使你不能不为这样高额的“MORGAGE”寻找一个合理的代价。我是带着学校的推荐来到这个家庭,自然成为配角。这个“舍我其谁”的角色,给了我接受来自澳籍母亲的“团队合作的教育”机会。

不能不提及的是,不公平竞争的极端心理一直折磨着我。拿到手上的PAYROLL 一次次的使我又决定了留下来,沉淀的是面对现实的勇气。夜深人静时,面壁不图破壁,重要的是心灵的安慰。面对三岁小儿满室的玩物,一贫如洗的我再次受到心灵的落差,把握物质的冲击与精神的失落感在西方国家实在是最大的挑战。

C.面试如表演

在国外的风光片中,或多或少会有些镜头出现,一个过客站在十字路口路口,手拿地图的茫然若失。当我初入澳洲的职场时,就是这个样子。

由于身份依然是学生,你很难保住一份稳定的工作,暂时的收入可以支付生活费的话,就属不易中的万幸了。而作为有工作经历的人来说,总不愿意轻易放弃进入当地行业的机会。我本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徘徊于职介的召唤和做小工的矛盾之间。

客观点,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与本地职场建立一定的联系,尤其是能够进一步丰富与大鼻子打交道的经历。对于课堂上学到的本事,我是心存杂念的,确实是总想找个演练的机会。

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在程度上是体现于专业是在第二个环节,也就是说与雇主面谈时再用。而职介考察的是你的行为做事的细节,比如说打字的速度,使用办公软件的熟练度至每个功能键的选择。其中的内容是学校职业训导的介绍,未曾包括的内容。唯一的办法只有现场发挥,才能不被挑剔。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在枪林弹雨里,依然故我,还能够得到面试的邀请,其中不乏一些专业的中介。

D.蜗居的日子

实际上那里都存在社会层次,在大鼻子家里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尤为显著。我最大的失误也就是,没把这个道理当回事,总是以学生的身份示人。这个感觉是在与“VIP”同住以后,一天天的强烈起来。

后来的一段时间我放弃了大部分工作,藏身于房间准备功课。我与VIP 的接触多了,上班时关门的声音,回来后的脚步声,都会通过走廊,传到HOUSE 的每个角落,这种情绪的起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重新专注于手中的功课。这个移民在合同期结束后,也开始关注房屋的环境,我辈平民百姓的疾苦。后来听说与朋友合伙开起快餐店,我也曾有幸尝过其手艺,评价为贤妻良母倒更为贴切。而心理是有些惭愧的,如果我不读书的话,应该有更多在一起的机会,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密切。

与移民做房客,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所以很多人宁可放弃洋人而选中国人,文化的同宗同源,总会有种归属感。但是如果因此而产生错觉,任人唯亲那么答案只有一个,那里不适合你居住。

他们能帮的地方只是了解当地的环境,对于做导游包括购物中心,旅游景点,他们是乐此不疲的。通常都会介绍一些所谓的唐人店给你,讲广东话的房东太太还会SHOW几样拿手好菜,他们的热心厨艺,不逊色于对相夫教子的坚持。这是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是留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如果你想留的话。

做为房客,我与他们的关系简单到帐单之间,不求时间之短长,只为我的任重而道远。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