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美国 >> 美国海外生活 >> 探亲老人不同的“洋插队”生活

探亲老人不同的“洋插队”生活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3

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热在中国已持续20多年。一些早年在父母省吃俭用供养下出国留学的学子们,如今,在国外学有所成,有一定经济基础后,开始反哺父母。老人们在子女的邀请下纷纷办理签证、护照,远赴国外,在享受子女的孝心,感受异国风情的同时,有些老人因语言不通而受困,总有生活在异乡的愁闷。而有些老人却主动感受新鲜事物,快速融入当地生活。不同的“洋插队”生活,让老人们喜忧参半。风景虽美却摆脱不了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据哈尔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有关人士介绍,随着经济发展,旅游升温,前来办理护照的老人呈增多趋势。目前,到国外探亲的中国老人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儿女在国外拿了学位,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房子,请老人来看看、玩玩、感受一下国外的现代生活,顺便照顾一下孙辈。

  能出国去探亲,开开“洋荤”,在国人眼里还是让人羡慕的。但许多老人在国外,常常因语言不通、出门不认路,产生交流和情感障碍,从而产生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韦先生、汪阿姨的小女儿从哈工程大学毕业后,2001年末和丈夫孩子一家三口移民加拿大。自从女儿到加拿大后,汪阿姨天天挂念,她开始关注加拿大的一切新闻,小到天气预报,大到政坛新闻。2004年8月,受不了相思苦的汪阿姨和老伴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看望女儿女婿。

  初到国外,老两口充满好奇地东张西望。机场到家的路上,树林茂密,却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连二三层的房子也是星星点点的,进到女儿家里时,他们以为是在多伦多的郊区。几天后,才知道这里竟然是市中心。多伦多空气清新,天蓝、草绿、连天上的星星都看得那么真切。这里行人稀少,偶尔遇到白皮肤、蓝眼睛的加拿大人,才让老两口意识到,真是到了外国。遇到“黄皮肤”时,相互一打招呼,不管南腔北调,只要说中国话,就觉得特别的亲,相互就会留下电话、地址,周末时,让女儿开车送过去走动走动。

  女儿已在多伦多找到工作,但因为租房住,房租很贵,经济压力还很大。老两口来后,每天为女儿一家做早、晚饭,接9岁外孙女放学回家,这样,一方面减轻女儿的经济压力,一方面使女儿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女儿上班,外孙女上学后,老两口电视看不明白、报纸看不懂,就到周围公园逛逛,公园通常是免费的。但碰不上几个人,多数还是外国人,还是没法交流。他们也去华

  人食品超市购物,那里的中国商品很全,商品上有价签,不用说英语就能购买。他们算过,在多伦多如果买菜回家自己做,一家四口的花费和在哈尔滨的花费差不多。此外,他们在为女儿算计租房子买房子利弊后,开始四处帮女儿看房子。

  韦先生最能感觉女儿出国好处的是外孙女从小能接受开放式的西方教育。想想国内的孙辈们被学业压得喘不上气来,他们为外孙女感到庆幸。但是,毕竟是身在西方国家,“黄皮肤”要想融进当地社会还相当的难,他们能感觉到女儿的孤独感。尤其老两口,在享受优美的环境和免费周全的设施之外,因语言不通,不敢乱走乱动,啥新闻也不知道,虽然也常与邻居交往,但还是感觉有点闷,总感觉自己身在异乡为异客。不如在哈尔滨自在,那里有自己的朋友和家,能有人倾诉。汪阿姨说,出了一趟国见识一番“西洋景”,算是开了“洋荤”,这辈子也挺满足了。国内还有三个子女,让人放心不下,半年的签证到期后,老两口就回国了。回来后,又惦记终日忙碌的女儿,总感觉心里不踏实。多参加社区活动和聚会想办法融入国外社会

  一些出国探亲的老人,对语言不通有所准备,加上自身性格开朗,适应能力很强,他们在当地主动想办法参加当地人士组织的活动、聚会,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

  1994年,女儿到美国堪萨斯大学做博士后,女婿随后也到了美国。刘阿姨同年底带着3岁的外孙也去了美国,一待半年。

  女儿做博士后每月有2000美元收入,除去研究生院每月400美元的租金,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外孙也上了堪萨斯大学幼儿园。

  第一次出国的刘阿姨,在欣赏异国的别致风景后,也遇到许多中国老人遇到的难题:交流障碍、孤独难耐。刘阿姨决定改变。于是,她开始每周2次到免费英文补习班上课,热心的美国老师已经快80岁了,每次都开车亲自接送孙阿姨上课。补习班还组织参观活动,到郊区农场参观养殖业,到补习班老师家参加小型party。因为到外国人家里做客,不了解“行情”,他们没有带礼物。这些活动都是在国内不曾经历过的,让刘阿姨感到新奇,也很兴奋,刘阿姨有意识地带着好奇心积极参与,听不懂也参加,慢慢地简单的对话也能听懂一些了,跟补习班里的外国老师、学生打成一片。研究生院管理部门还组织家属种地,种地好的还有奖励,刘阿姨、顾先生也参加。英语频道看不懂,顾先生就收看体育频道。刘阿姨认为,像西方人一样自信、积极地参与活动,不屏蔽自己,让自己的情绪健康起来,就不会有身在异乡的愁闷了。刘阿姨笑着说,在美国的半年里,自己可忙了。

  首次访美赶上过春节,第一次在美国

  过春节的印象让刘阿姨、顾先生终生难忘。华人社团和大学分别举办了迎新年活动,参加的人每人胸前贴上写有姓名的标签,怀着对祖国的思念,对家乡的牵挂,中国研究生将春节联欢会录像带放给大家看,大家边喝咖啡、吃点心,边唱歌跳舞,很热闹。在一些小型的聚会上,每人自带一道拿手菜肴,大家一起聚餐庆贺,也很有趣。

  今年75岁的刘阿姨记忆力很好,现在仍能准确地记起十年前去过的景点,那是因为当时那种自驾游的独特旅游方式在国内连听都没听过。汪阿姨的女儿爱好旅游,刘阿姨和老伴到美国后,女儿女婿就研究好了旅游线路,提前预定旅馆、汽车。开车到机场,将车寄存在机场。下了飞机,免费拿来旅游册,班车将他们送到提前预定的租车点,女儿女婿开着租来的车带着刘阿姨他们就上路了。就这样,纽约、华盛顿、费城、布法罗,西典军校、尼亚加拉普布等景点统统游遍。

  刘阿姨和顾先生在2003年又去了一次美国,这时候女儿已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工作。这期间,儿子也已经在加拿大定居,所以老两口去了一趟加拿大。

  在去加拿大前,两人已经准备好申请移民的相关手续、公证书。到儿子家后,顾先生突发冠心病,大家手忙脚乱地将顾先生送进医院,昂贵的医药费不算,儿子、儿媳妇全都得请假照料,一家人的生活都乱了套。这场大病,使两人下定决心,还得回国,否则,一旦生病,儿子一家都得倾家荡产。

  如今,女儿入了美国籍,儿子入了加拿大籍,一家四口,三个国籍。现在,最让刘阿姨放心不下的是儿子,在加拿大读国际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没找到适合的工作,现在,不得不放弃专业,开了一家西式快餐店。刘阿姨说,她从不敢在儿子面前提是否后悔出国的事儿。他们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刘阿姨说,如果考虑社会地位,她的女儿不如在国内工作,因她出国时已经是博士生、副教授了,与她同届的同学如今都已经当了学校的院长、教授,尽管女儿在国外已经获得了博士后,但现在只在一家国立医院当药剂师,收入稳定些,可毕竟不如国内。所以,她劝说那些想出国的人,一定要慎重,如果在国内有一份好工作,完全没必要去国外。子女学历高工作稳定父母信息灵不寂寞

  出国时年龄小,在国外获取学位高的子女,在国外就业更容易些。工作稳定后,对出国探亲的双亲在经济、精神上的关照越多。

1970年出生的陈鹏,1994年哈工大研究生毕业,以610分的托福成绩和GRE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读书,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很顺利地在芝加哥一家投资信息咨询公司找到工作。妹妹陈平在哥哥的影响下,也在2001年哈医大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托福和GRE考试,获得全额奖学金到美国俄克拉马州立大学读硕士、博士。因此,阎女士和老伴得以4次赴美。

  陈鹏踏实、实干,在毕业7年后,被母校授予“优秀青年”。现在,陈鹏在这家公司已经连续工作了近9年,获得了金融分析师资格,每年的带薪休假时间从最初的一周延长到现在的超过一个月。陈鹏的妻子在银行工作,年薪很高。有了两个孩子后,妻子做起了全职太太。2000年,陈鹏说服已经退休的母亲阎青贤赴美。

  陈鹏在美国定好机票,怕母亲走失,他特意回国来接母亲,并打印几张中英文对照的简单问话单子。到美国后,怕母亲寂寞,每周末,陈鹏夫妻俩都安排阎女士出去玩,旅游、到博物馆、图书馆借书、借国内新出的碟,到商场购物。有时,陈鹏参加学术会议,一家人也跟着去。平时,阎青贤不大出门,一是语言不通,二是不会开车,而在美国离了车,几乎没法生活,因为最近的商店也要走半个小时。

  怕父母寂寞,陈鹏特意在自家门前安个“猫耳朵”,这样就能收看到芝加哥的中文电视台和CCTV4,《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当地中文报纸也可免费自取。儿子还常常到网上找中文网站,下载中文内容的新闻给父母看,使阎青贤感到“好像在国内一样知道天下事儿”。小区内有一些中国人,彼此见面很亲热,经常开party,外孙女生日,一些节日也都搞些聚会。

  近年,阎青贤几乎每年都会去一次美国,一下子能看到儿子、女儿,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考虑到年龄、身体状况、养老等问题,二人放弃了移民计划,虽然不能享受儿孙绕膝,但每周儿女都会来电话,一唠40分钟也唠不够。最难熬的还是春节,家家团圆时刻,只有他们老两口孤孤单单,彼此相望,开始,忍受不了,常常流泪。现在,习惯了。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