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加拿大 >> 加拿大移民生活(二级菜单移民生活) >> 一位加国移民心中的“痛”

一位加国移民心中的“痛”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4

李先生是2001年技术移民到加拿大的,随行的还有妻子和17岁的儿子,但只不过三年半的时间,深爱的妻子在一场车祸中撒手人寰,他一年后娶的续弦跟他相处得又失和谐;而最让他寒心的还是今年已过20岁的儿子。他经常陷入对故人的无限思念并发出痛苦的疑问:我的婚姻为何这么痛?

  妻子车祸 他一生中的最痛

  李先生2001 年移民加国时已47岁了,用他的话说“抓住了技术移民年龄的尾巴”。其实,办理移民那两年间,李先生和妻子经历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在国内奋斗了20多年,事业和人际关系有了比较深厚的基础,经济情况比较理想,出国后很难达到这样的事业成功感,唯一人前逊色的是17岁的儿子读书不争气,成绩不好,这是望子成龙的父母最大的心结。为了儿子有好的“前途”,夫妻俩不舍地拋弃了种种头衔和待遇,来到万里之外的多伦多。

  李先生出国前在一家国企塑料工厂担任副厂长,高级工程师,是有名的塑料专家,但这些资历对他在多伦多的求职帮助非常有限,因为年纪偏大和英语不流利的原因,他只能到工厂打工。抵加后不久,中介帮他找了一份从事商标生产的工作,需要机械和塑料知识背景。这回国内经验帮了忙,很快他就上了手。老板对他的工作颇满意,三个月后提升他为小组长,带着三五个工人干活。为了提高英语水准,李生坚持白天上班晚上上LINC,“那段时间一上完班就开车往学校赶,有时真累得快要趴下,上课时精神不济连连打呵欠是常有的事,有时根本学不进去,”李生回忆当初的艰辛情景时心有余悸地说。

  相对李生而言,他妻子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在国内身为一所学院中文副教授的李太太,1998年就被提拔为副校长,还是市人大代表,可谓万千荣誉集一身,来加后这一切都贬了值。她到中文学校求职未果后尝试做中文家教,无奈英语关未过,与孩子的沟通都成问题,现实困难带给她强烈的心理落差,她感到沮丧和泄气。虽然在加的妹妹妹夫想方设法帮她,带她上教会,出外游玩,让她的心情好点,但事业心强的她很多时候还是显得郁郁寡欢。让她最心焦的还是儿子,加拿大的教育体制并没有让他的学习轻松起来,相反由于语言障碍,他学习的压力很大,加上本来的底子就薄弱,读书对他而言变成了一件苦差,他开始变得厌学并沉迷于网上游戏。看到儿子这样,李太太后悔移民是一个错误,既付出了自己得意的事业,又没换来儿子的灿烂前程。

  从一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到寂寂无名的家庭主妇,这种强烈的反差是李太太始料不及的,她的精神每况愈下,唯一的寄托就是经常到图书馆看看书,周末到教会去听听圣经。 2001年11月,多伦多下了一场大雪,傍晚6点了,儿子还没有回家,惦记着儿子安全的她到路口等儿子,哪知这一去就不回头!那天天气恶劣,心事重重的她在过马路时没留意红绿灯,被一辆迅驰而过的van撞倒在地,经抢救回天乏术。李生晚上上完课刚到家就接到警察局的电话,待他和儿子赶到医院时,李太太已魂归天国,来不及留下一句话。李生和儿子伤心愈绝,儿子把自己关在房里两天,不吃不喝,痛哭不已。在亲友和教会的帮助下,李生痛苦地安葬了太太。把儿子托付给妻妹后,他暂时离开了多伦多这块伤心地回国散心休整。

  再娶失意 他心中深深的隐痛

  也许一个人在加拿大奋斗太孤独也太难了,李太太离世一年间,是李生人生最低谷的一段时期。他原来与儿子相处得就不好,太太的离去并没有拉近父子之间的距离,反而因为两人相处时间多了增加了摩擦的机会。父子俩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往往因意见不合而争吵,两人关系势成水火。看到家不成家,李生萌发了续弦的念头。

  多伦多的亲友热心为他张罗介绍,但皆因层次、年龄不合等因素而好事难成。李生要求文化层次相当、年龄不可悬殊太大以免没有共同语言,后来在一位大学同学的介绍下,他认识了在国内南海政府部门工作的Lisa,就是他现在的妻子。

  Lisa40 岁,大学文化,无婚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李生对她的条件比较满意,Lisa也有意与李生交朋友,两人开始鸿雁传书,彼此对对方有了一些了解。为了加深了解,李生回国了两次,与Lisa见面和相处,经过半年多的了解,李生和Lisa于2003年3月共偕连理。Lisa去年底顺利地移民加拿大与李生团聚。那时,李先生经亲友介绍从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乡手里顶下一间便利店,打算与Lisa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再娶带给李先生的幸福只是短暂的。生活就是生活,和谈恋爱的隔岸观火可不一样,双方的一切优缺点因现实的柴米油盐而暴露无遗。李生和Lisa都是主观性很强的人,凡事都要做主,都想对方听他(她)的,因此两人经常因对生意和家庭生活的意见不一而争吵,Lisa试过几次发脾气离家出走到朋友家一两天不回来,要李先生拉下脸皮去求她才肯回家,李先生每次去接她都感到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

  另外,两人在物质消费、金钱方面的观念也相去甚远,李生节约俭朴,不舍得花钱,东西能用就行,不在乎新旧;Lisa对物质要求比较多,喜欢用好的东西,两人为购置家庭用品、家俱等争吵过多次。争吵多了自然影响感情,李生开始经常怀念前妻的种种好处,并不自觉地将Lisa和前妻对比,发现无论性格脾气哪方面,Lisa都比不上前妻,有时两人争吵时,李生把这种比较宣诸于口,对两人的关系伤害很大。Lisa几次威胁说要分手回国去,李生只是表面妥协骨子里仍然固执己见,这种方式成了他“对付”Lisa大吵大闹的手段。但他也厌倦这种常常争吵的生活,大多数时候,他选择了沉默。

  当笔者问他为什么选择勉强维系这个婚姻的时候,他艰难地说自己已经是50岁的人了,当初续弦是为了有一个完整的家,感情要求不高,只要她还愿意为这个家付出,他也就认了。他承认这是心里一个深深的隐痛,但婚姻本身就不是完美的,何况再婚呢。

  与儿子形同陌路 更是令他心痛不己

  李先生痛心地用 “形同陌路”四个字形容儿子和自己的关系,他说有几年没听到儿子叫他“爸爸”了。他坦言非常担心儿子的前途,Paul今年20出头了,但连高中文凭还没拿到,如果明年还不能毕业,他就不能再享受高中免费教育了。但他自己好象一点不急,倒是李生心里那个急呀!李生经常为此焦虑地吃不香,睡不安,但因为父子关系不好,他的关心经常只有放在心里,他说也许自己不懂得怎样跟儿子沟通,他以前就这问题跟Paul多次谈起,父子因为意见不合还引发了大争吵。

  李生说儿子 Paul不是那种爱滋事、经常不归家的小青年,相反,他的话很少,沉默寡言得可以几天不说一句话;他对人对事是冷漠的,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知道干什么,他的种种表现让人想到了自闭。说起儿子时,李生经常摇头叹气,笔者感觉到,他对儿子的教育已经束手无策了。

  骨肉之亲的父子为什么关系这么僵?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李生的叙说中,笔者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

  望子成龙 适得其反

  李生和前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出国前都是单位和企业的领导,他们的事业是成功的。自从儿子Paul出世后,两人把更多的希望倾注在儿子身上。但 Paul从小跟一般的小孩就有些不同,当孩子们为了一个玩具争夺表演机会时,他往往选择了旁观或放弃,跟一般的孩子相比,他显得太文静了。

2岁时有一次, Paul妈妈的单位举行幼儿爬行比赛,凡是能爬到对面一边的小孩都能获得一辆漂亮的小单车,其它小孩都争着爬过去了,只有Paul站在原地不动,任凭长辈们怎么逗怎么劝。他的不争不抢可急坏了好强要面子的父母,他们认为,既然自己是优秀的,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是优秀的,起码不能输给同事们的孩子。因此,从 Paul小时候起,他们就加强灌输成功的理念,但效果却不佳,从小学到高中,Paul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下游,而且在其它方面也没有令人骄傲的表现,他成了父母生命中的瑕疵。每次学校开家长会,李生和妻子都不愿意去,怕没面子;每次当朋友或同事们说起孩子的事,他们大多时候转移话题或选择沉默。

  从小生活在父母光芒下的孩子,更加发奋成才的有很多,被压力压扁的也不少。Paul属于后者。父母的管教对他而言不是一种动力而是反作用力,管教越严反抗越强,随着Paul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讨厌父母的管教,也越来越反叛。

  因为对事对人的看法不同,父子平时基本没话讲,一次偶然的事件还导致了父子反目。初中时,Paul迷上了游戏机,经常在外面玩游戏玩得过了时间忘了回家吃饭。几年都事这样,高一那年,一次临近考试没几天了,Paul又到外面玩游戏,当他晚上九点多回来时,李生狠狠教训了他,Paul顶了几句,急坏了的李生一板子打下去,把儿子的手差点打断,李生记得儿子冷冷得望着他说:“如果你不是我爸爸,我早就一拳把你打倒了。”自此以后,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恶劣僵化,有什么事 Paul情愿跟朋友谈也不会跟父亲说,这种关系一直没有改善直到出国后还继续恶化。

  为儿移民 适得其反

  李生坦言当初办移民的念头全是为了儿子。以Paul这样的成绩,想考上国内好一点的大学基本上没什么可能,为了他有好一些的前途,他们放弃了国内蒸蒸日上的事业万里移民来加。但对于他们的苦心Paul不但不领情,还为父母的选择生气。他不喜欢来加,他不愿意跟国内几个好朋友分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重新适应,因为抵触情绪,除了上学,他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是上网玩游戏还是做什么,只有他知道。他跟父母的关系愈发疏远,性格也越来越孤僻,吃饭不跟父母同桌,自己端到房间里吃。有时忍无可忍,李生也会说他几句,但换来的往往是争吵。直到前妻的离去也没有拉近父子之间的距离,反而因为两人相处时间多了增加了摩擦的机会。

  由于学习基础不好,加上英语障碍,Paul在多伦多的高中学习面临许多困难,但他从来不跟父亲交流学习问题,李生说Paul从没有给他看过学校的成绩单,故他对儿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无所知,但从他几年都拿不到高中毕业文凭的事实,李生知道他在学习上没花多少心思。李生说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他对儿子求学成才基本抱着放弃的态度,“读不读书现在没什么所谓了,如果他现在出来打工,我也不反对,我只希望他对自己的前途有自己的目标和想法,并有清晰的实施方向,做到独立和自食其力就行了”,Paul能明白父亲的一片苦心吗?

  采访的最后,李生说儿子到了现在的样子,也许是他天生的。但笔者认为,做父母的难道就没有责任吗?子不教,父之过。我无意指责李生,但如果我们在教育小孩时能静静地听听孩子的心愿,而不是一味地居高临下地端起父母的架子,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孩子也许会成长得健康和快乐一点。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