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申请指南(二级菜单申请指南) >> 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特点

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特点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7

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掀起了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近一时期的改革运动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分权型、民主化的深准管理体制;②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模式;③共同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对程组织方式;④多样化和时代性的科目和课程内容的拓展。但改革中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和来自教育内外部的众多问题。

90年代以来,由联邦和各州的重视所推动的课程改革运动使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政府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支持和人们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切实关心。由变化带来的一些特点正在逐步发展和加强,并成为一种清晰的方向或明显的事实。课程改革的成果是显著的、不容忽视的,然而,象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澳大利亚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和来自教育内外部许多原因造成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特点

1.分权型、民主化的课程管理体制

在课程管理方面,澳大利亚中小学实行分权型的、民主化的管理体制。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全国中小学的课程,只对各州中小学课程发展给予指导和资助。课程管理权限主要在各州。90年代以前,各州对学校课程实行的是集权管理,州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本州的中小学课程,如制定发展规划,编制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进行督导检查,等等,一直延续着从18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后,学校教育及课程的组织与管理权掌握在州政府手中的传统。90年代,各州政府部门在管理上简政放权,强调学校的自我管理,校长被赋予实现课程自我管理机制的重任。

以联邦政府关于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州政府关于课程设置的纲要为基础,在学校一级,校长有权根据社区的要求、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现有教师的能力,提出学校特定的课程体系,甚至根据学校的条件,办成某一种“重点学习领域”教学的特色学校。一校长还负责决定和批准各类学科的教学计划。而教师则在学校决定的课程门类范围内,有权决定如何组合课程内容、选用何种教材和教学方法。

2.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模式

90年代以来,劳动社会的急速流动和迅速演变,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的大量增加。各种各样来自世界各地并与日俱增的信息量以及这些信息的裂变,使教育领导人、教育专家和能够超越本专业视野的教师们越来越感到,课程应重新制定出设计参照准则和组合准则,以便控制和吸收信息,教学需着重培养掌握、丰富和更新知识的行为和能力。所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田要的实用型人才,是当今澳大利亚课程的基本目标。正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提出的,需提供与社会、文化和国家经济需要有关的教育;通过给学生提供在他们未来的就业中具有最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技能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要;发展识字、计算、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计算技能,并根据这一目标设置中小学课程,组织教学活动。

在这一新的课程目标模式的指导下,中小学课程设置出现可喜的变化:(1)有利于健康的工作与休息交替;(2)增加室内外和游戏活动时间;(3)因人施教的适应性,增加适合学生个人兴趣和态度的选课时间与选择余地;(4)增加学生从事社会活动的机会;(5)社会与人文科学的教学,强调其教育和社会政治功能,及其可能在如下各方面所引起的作用:民主的维持与发展、建立在真诚与大度基础上的健康的国际合作的发展、文化的弘扬和反对暴力与恐怖主义的斗争等等;(6)自然科学的教学更重视实验工作、实际工作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象预报、交通和事故、某些疾病的演变和发生频率等等;(7)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具体情况下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8)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共同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组织方式

如何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特点和社会要求,这已成为澳大利亚教育领导人、课程设计者和教师们极为关心的问题。在过去,澳大利亚由于实行地方分权制,中小学课程设置各州不尽相同,存在着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差异,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多样性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很难找到统一的课程模式。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便于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和要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而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性和没有明确的、一致的评价标准而引发出的教育质量问题也是严重的,其代价是极大地削弱了许多学校基础学科的教学,致使不少学生学习水平下降,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虽说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很多,但课程设置不当亦难辞其咎。有的地方在义务教育最后1~2年,要求学生学习的共同课程只有数学、英语、体育和宗教,其余均为选修课。许多学生避难就易,不选物理选家政,不选史地选工艺或设计,终使学生水平每况愈下。

80年代末开始,联邦政府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把普通教育课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共同的,所有人都须重点学习的课程,另一部分是选修课程。共同的内容包括社会认为其一切成员都应具备的知识观念、本领和价值观,具有规定性。选择性内容是一套可根据学生愿望、兴趣、才能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需要来确定的专门内容,由各州、各校自行选择。这种办法保持了课程体制的基本统一,既保证了机会平等和教育水准,也能更好地满足个人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业、教育与培训部与各州教育部以及教育界人士协商,在取得了一致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课程的领域。小学包括6个方面: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人类社会与环境、创造与活动性的艺术、个人发展与健康与体育。中学阶段包括8个方面:英语、数学、科学、技术与运用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非英语的其它语言、个人发展与健康与教育、创造性的艺术。

 

4.多样化的科目和时代性的课程内容的拓展

与70、80年代相比,现在,澳大利亚中小学的科目和课程内容有了较大的发展,课程内容扩大,科目总量也翻了一番,尤其是选修科目,增加较多。各中学开设的科目一般都已达100多门。90年代初开始,中小学逐步增设了许多实用商业科目、新技术科目、环境教育科目、社会问题研究科目。

课程内容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而不断拓展、丰富。确实,当今的课程已拥有了更多的源泉。在过去几百年中,普通教育课程的内容只有几种源泉:科学、宗教或伦理,母语和外国语,有时还有体操。然而,近年来,即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够改变课程内容传统结构和本质的源泉空前地增多了。当代世界新的迫切需要(保护环境、保卫和促进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和道德新秩序、人权教育等),教育科学对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科学技术成果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些源泉正对课程内容产生实实在在的压力,导致课程内容的变化。过去,学习化学旨在正确介绍化学现象并将其记熟,在新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其基本内容是理解原子结构及其联系,探索化学现象的基础或原因。新技术课着重介绍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高保真、遗传工程、替代能源,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一些世界性的问题也开始进入课程内容。如澳大利亚小学的自然科学课中开始增加环境教育内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牧业和环境的关系,野生动物保护,能源的利用,节约能源。中学则独立开设了“环境科学”。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的中学课程中,还增加了“消费者教育”、“法律”(又称新3R教育,即权力ringht、责任responsibility和讲道理reasoning)等课程。其他渗入课程计划的新型内容还有人口教育、营养教育、现代家政学、海洋学、食品和饥饿、人权和基本自由等。即使是外语课程,内容亦不可同日而语,过去主要包括欧洲语言,现在也多样化了,包括:日语、德语、汉语、希腊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越南语等等。

 

课程改革中碰到的困难

1.教师不足和师资队伍不高

课程改革不是件容易的事,从调查、讨论、设计、实验到实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尤其是最后的实施,至关重要。改革计划制定得再好,若得不到科学的实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教师是最终的实施者。目前,澳大利亚中小学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便是师资短缺、素质不高,能够完全胜任的教师更是供不应求。最近几年,澳大利亚许多中学虽然纷纷从国外聘请教师任教,还有的州不断采取鼓励性措施包括向到艰苦地区任教者提供住房补贴,允许毕业后有义务在州的任何地方任教的受训教师享受军校学员的待遇,在教龄方面给予更多的教龄分数,以解燃眉之急,但师资的困境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移民人口带来的多元文化

50年代之前,澳大利亚人口中只有很少数是在澳大利亚以外出生的,而到了80年代,这一比例逐步上升,目前已达五分之一强。即使是出生在澳大利亚的人口中也有许多是非英语国家移民的后裔。多民族多种族的人口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现象。

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如何比较恰当地体现出对不同种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语言的理解和尊重。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能牵制国民的协同力量,阻碍国家的发展,约束个人的进步与流动,严重时还会范起政治问题。语言障碍是特别不可忽视的。语言能够揭示思想与解放人类头脑中的巨大机能,语言还是教与学的主要媒介和文化及亚文化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抽掉文化的传统语言,文化本身的象征便解体了。语言上的区别系由于种族、宗教、部落以及其它区别而产生,故充满着潜在的政治上的不和与冲突。采用什么语言作为课程学习的媒介是学校所面临的教学上的难题与潜在的爆炸性政治问题。

澳大利亚早就开始解决由土著不同语言和文化引起的教育问题,政府努力在教育和政治上微妙地进行平衡活动,以便维持其各种文化与各种语言群体间的和谐团结。但从8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移民的大量涌入,这种维持已变得愈来愈困难。由南欧、北非与中东低收入国家的“外来工人”及其家属的大批入境,引起了大量语言及与之相关的问题。现在澳大利亚的许多中小学生就来自这些低收入的国家。90年代初开始,一些主要城市的中小学生,还增加了大量来自拉丁美洲,尤其是从波多黎各、墨西哥、古巴与海地来的移民儿童,这些从各国移民来澳大利亚的儿童,有权要求学习其祖先的语言。“其文化传统与特征有权要求被理解和尊重。这一切加剧了澳大利亚学校教育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课程如何开设,课程教学怎样进行,是否兼顾移民儿童的特点,这种兼顾在各学校、各年级如何分配,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3.青年失业的增长

澳大利亚青年失业人数猛增,青年失业率是成年工人的两倍甚至更多。在庞大的青年失业人口中,既有受教育不足的,特别是那些没有完成中等学校教育的人,也有受过教育的,甚至越来越多的具有平均以上教育资格的青年正在经历一段时期的失业。

勿庸置疑,造成青年失业的原因很多,生育高峰带来的青年人数暴增和妇女加入劳动大军的比例增加、缓慢的经济增长率、经济体制中科学技术和结构的失调以及国际市场的变化,是一方面原因。进入劳动市场寻找工作的青年由于不谙世故,与更有经验的成年工人特别是男性相比,在争取获得可能工作的竞争中他们处于劣势,就业市场也存在着各种内在的传统障碍,也是原因之一。但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不顺、教育产品的态度和信念不当亦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一些青年特别是下层社会青年对待工作往往持消极和失败主义的态度及价值观。他们对改善他们的生活前景或积极地避免由于缺乏资格给他们带来的没出路的工作不感兴趣,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习惯于丝毫不努力去捕捉现有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失业是由缺乏自信心、创业精神和基本技能造成的。

就教育本身而言,课程制度的产品和市场上相应的工作机会之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平衡。一般说来,虽然仍存在着某些短缺现象,但随着证书数量的增加,那些从前与各种教育证书相连的现代部门工作变得日益缺乏了。90年代初,这种配合不当已较为严重,这就对当前澳大利亚课程体制的完善性和全部课程发展战略的功效提出了挑战。显然,劳动力教育水平的增长只是用受学校教育的年头和各种学术证书数量的增加来衡量,并不能最后证明在这方面相应的质量的改进。

 

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课程的真正面向

虽然从80年代中期以后,澳大利亚就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问题,但在课程改革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改革者们有时却又不经意地忽略现在与未来,习惯性地仍只是面向过去,无力分析在他们四周或面前存在的东西,这对教学及课程发展影响甚大。所以,各次课程改革均未能提供着眼未来教育的榜样和在课程设计中促进前瞻性训练的范例。结果,以下几方面需求均未得到有效满足:使学生受到有助于他们选择信息、抛弃大众传媒功利主义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能够预防、辨别和克服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和盲目狂热,国予学生文化意识和生活美感,提倡有助于人类进步的基本道德价值。

课程应该真正面向未来和民主,这是社会政治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正处在十字路口:它应该彻底抛弃传统的僵化、尖子主义、封闭性和在学生面前设置的人为障碍,勇敢地接受面向未来的新的课程、教学原则和方法。课程系统在本质上具有主动和被动双重作用,面向未来,意味着要切实改变系统内部存在的抵抗力、心态和结构,通过自身演变,努力孕育和促进令人满足的未来经济变化.面向未来的课程还意味着把未来主义作为课程改革的“原子武器”加以提倡,从信息、思考、交流、环境、社会、个人能力等方面树立整体课程的目标。提供多种的和可以组合的选择并使内容、结构和层次之间灵活结合。还要保证对学习者的扎实和全面的培训以及向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

2.课程超载的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小学科目逐步扩大,课程内容不断增加,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不过,如何安排新的内容,设计好课程,使学生既学习了更广泛的知识又不增加过重的负担,却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目前学生和家长抱怨较多的也正是这方面的问题。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设置了极为繁杂的课程,有的学校课程门类多达近200门。学生们纷纷指责课程超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过重的负担,强行打开传统课程大门的新内容的单子很长,有待掌握的信息量大得惊人。在引入各种科学的或文化的新理论、各种科学的新要领和成就等等时不注意对知识整体的质和量加以调整,结果造成了课程的超载。学生们还抱怨他们在学校获得的相当一部分信息权为多样化,但缺乏内在联系,其价值也不尽相同,它们成了消极的储存物。教育坚持各学科封闭、互不交叉的传统,学科间的联系极差,教师一般只顾保护本学科的内容,而不去推动各种形式的综合、联络。

面对复杂的需要,为了避免课程超载,解决的办法不是象现在这样在已有内容中增添新的因素,一门门罗列新的课程,而应考虑到各门课程的补充性和整体的教育目的,把所有因素有机地整合成一个个新的复合的整体。但在把各门学科结合和整合起来的同时也要避免把各学科并列在一起,弄成一个纯粹的大杂烩。学习者既房要一种可以统率事实和细节的全面而统一的视野,又需要了解和掌握不同领域的特点。劳动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正愈来愈具有多学科的性质。

不过,跨学科并不取消特殊性,而是要消除各学科之间的隔膜,以使减轻学生在学校学习计划和学习过程的负荷。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却又不排除各学科特性的跨学科方法,既符合客观的要求(现代科学的发展,有待解决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多学科性质,等等),又符合主观的要求(学习者的需要),还会给人带来一种不可低估的理性满足,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它也可以超越由一个个孤岛般的学科并列所造成的各种不便。另外,各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增多突出了教育内容中的关键性概念,消除了某些无用的重复,由此简化了学习者的努力。在课程的制订和学习过程中推行跨学科的方法还能增添教育内容的灵活性,更有利于新内容的引进和知识的应用。

3.频繁的考试

频繁的考试是澳大利亚中小学的传统特征。学生为了应付学年考试、学期考试、月份考试、每周考试,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且考试占用的时间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

澳大利亚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和教育滥用考试这种手段提出了广泛地批评,认为这种做法导致偏废了其他重要的评价手段和标准,考试成了教学的指挥棒,中学的课程教学瞄准的是各种校内外考试,而诸如此类的考试或测验很少能检验应试者的能力、态度和创造力,而只是反映获取知识的数量和如实将其再现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准备一次艰巨的录取考试必须具有一切必要条件,以便在相关的几年中每天为掌握考试学科的内容花三、四小时。

从科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角度而言,不应过高估计考试的作用,教学工作仍须以教为主,考试手段不是不可以用,而是只能偶尔用之,它只能从属于教学,绝不能本末倒置地成为教学目的。需要改变滥用考试的做法。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教学和实践。

现在,澳大利亚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以认可制度取代频繁考试的制度,即让校外的有关机构对达到标准的学校予以承认和赞同,毕业生不必再参加各种考试。认可制度的做法较为科学、合理,既改变了由考试左右教学的局面,减轻了师生及家长的精神负担,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还节约了国频繁地组织考试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合乎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心理及发展需要的方法。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