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美国 >> 美国海外生活 >> 中西文化差异:有理还是无理?

中西文化差异:有理还是无理?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9

  八十年代我刚到美国不久,一天接到系里紧急通知,十五分钟后召开全系大会,我赶紧去了会议室,会场内光线很暗,黑板上画着一面旗子,旗帜居旗杆中段,“肯定是谁死了,还降半旗呢。”我自言自语,找了个座位坐下。忽然,看到桌上还放着鲜花、气球和大蛋糕,“难道老美死人还要庆祝,岂不是幸灾乐祸吗?”心中甚是纳闷。此刻场面内灯光全灭,数十支蜡烛同时点亮,生日快乐的歌声随之响起,原来是庆祝系里秘书的生日。我心存疑惑,生日为何升半旗?我不由冒昧地问我身边的导师,这位女秘“芳龄”几何,导师吃惊地看我一眼,然后严肃地告诉我:“她二十九岁。”可这位“老秘”的容貌看起来至少年过半百,导师看我一脸不解,补充说:“我来到这所学校后至少为她过了十次二十九岁的生日”。原来老美用非常含蓄的手法庆贺“老秘”走过了人生旅途的半程,因此下了“半旗”。这是我来美后第一次感受到西方社会对年龄问题的敏感。

  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门敞开,中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老外对国人在年龄问题上的好奇心深感不解,认为是无礼之举,不能接受。我的朋友林达是位语言学家,曾在中国任外教并生活了五年。同时她还为西方人士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对象主要是外交官员和外商。作为中西文化的使者,林达告诉我西方人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当她对西方人讲授如何与国人相处的注意事项时,他们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常常会事半功倍,受益匪浅。然而,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好奇心,而并不付诸实践,在年龄问题上更是如此。林达引用下列对话为证:

  国人(中):“听说西方人通常不问个人的年龄?”

  林达(西):“完全正确!”

  中:“为什么?”

   西:“他们觉得年龄并不重要,没有实质意义。我们不是都希望青春常驻吗?谁愿意不断地被提醒‘你越来越老了’。”

  中:“假如问一个外国人的年龄,是否会被认为不礼貌?”

   西:“肯定是不礼貌行为。”

   中:“原来是这样,真没想到,真有意思!”

  以上对话理应结束,林达说:“每当我听到这样的回答,就沾沾自喜,总想我又成功地让一个中国人了解了西方文化,但是这种幸福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接下来这位中国朋友又会问:‘那么你今年多大年纪呢?’”

  鄙人听后啼笑皆非,我向林达辩解,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入则孝,出则悌”,长幼有序的意识根深蒂固,‘尊老敬老’是一种传统美德,在人际交往中询问对方的年龄,常常是为了对长者采用合适的尊称和语气,并非要过问对方的隐私。我们的汉语体系中,对不同年龄人群的第二人称分别采用你、您或您老,而你们西方人只用一个“you”字通吃老少三代,如此做法,在中国也会被视为无礼之举。中国人对某些美国人直呼父母姓名的举动同样不能理解。并且,年龄在中国也并不被看做隐私,相反,大家更喜欢更羡慕那些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年轻的人。

  在美生活多年后,对年龄的敏感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外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在美国,干什么都论能力,年龄根本不用写在履历表上,招工面试时,如对应试人询问年龄,而终不录用,将会有年龄歧视之嫌,即使是美国老人,也从不服老。鄙人在刚来美国不久,公车上为老人让座,断遭谢绝,对方善意地反问我:“难道我真有这么老吗?”

  前不久,见中国媒体上讨论美国汇率时,主持人称美联储主席格林斯盼为“格老”,如此称呼,显然是出于对格林斯盼年龄(已过古稀之年)的尊重,但如译成英文,老外就不懂了,有人会认为此称呼有人身攻击年龄歧视之嫌。老头坐镇美联储全凭能力,又不是运动员,与年龄何干!

  我坦然地告诉林达,与国人交往时,千万不要对年龄问题过于敏感,老外问老外年龄与老中问老外年龄的含义绝对不能等同,前者或许是别有用心,而后者完全是善意之举。

  “面对我的老外学生,我如何教他们应对之策?”林达问。这位语言学家不愧是位实用主义者,给我出了个大难题。我沉思片刻,提供以下答案:

   中:“今年你几岁?”

   西:“比去年大一岁。”

  中:“去年你几岁?”

  西:“比今年小一岁。”

   林达捧腹大笑,连声称绝。

  希望我们的同胞,就此打住,千万不要再次追问:“那么你到底几岁?”如此,我也没招了。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