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美国 >> 美国海外生活 >> 美国人这样看陶渊明

美国人这样看陶渊明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9

  在有影响的古人中,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的一生经历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一般人听到这个名字,就自然而然地跟“世外桃源”的意境联系起来。美国教科书的作者们常常以跨学科为荣,经常把文学、哲学和历史糅合在一起。麦基的《世界社会的历史》里有一段陶渊明的小传,从中颇能看出一些教科书作者对他的看法:

  陶渊明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东晋至南北朝天下大乱的年代。就像许多跟他背景相似的同时代人一样,他早期也希望进入仕途,博取功名。有好几年他投奔于一些将军门下,跟着他们戎马倥偬;但是他很快就对这样的生活非常厌倦。趁着母亲去世的机会,他按照儒家的礼制,辞职回家守制。重新出山后,他被任命为彭策县令;但是在这个职位他只呆了82天,据说就因为不愿意讨上司的欢心,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挂印而去了。在40岁上陶渊明彻底放弃了进取官场之心,住在乡下以农耕自给。此后的22年里,他经受了作为中国农民的所有苦难:一年四季为了果腹而面朝黄土背朝天,水旱之虞,病痛之灾。但是他不仅仅是一般的中国农民,他跟士大夫阶层的人士保持紧密联系,经常在一起诗酒唱和。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他对这样的简单的田园生活很满足,甚至把这种生活美化成为世外桃源。

  作者在同一页中还引用了陶渊明的几首作品,包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是作为历史教科书,作者并不限于要学生把陶的作品单纯当成文学来欣赏,而是希望学生从中领略那个时代的气息。在行文中作者解释说,南朝政权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占据着官僚机构上层的世袭贵族。这些世族以祖宗血统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只和门当户对的人通婚,并且修撰族谱来维持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鸿沟。他们自命是汉朝上层精英文化的最后堡垒,常常因为吟诗作对时别出心裁的句子而名声在外。其中有些人还建立了大庄园经济。在宫廷里,他们把六朝皇族都看作是一介武夫,而不是像他们自己那样的文化人。最后作者还给学生留下了几个思考问题,问他们觉得陶渊明是儒家弟子呢,还是道家弟子;问他们从陶的作品里是否能看出他为什么受同时代人的欢迎。由此可见,作者要学生从陶渊明的故事里看到当时的社会新结构与汉朝鼎盛时期的不一样,以及道家和儒家如何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互相竞争。

  2004年西方汉学大家马克·艾尔文出版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书名叫做《大象的撤退》,讲的是在中国大地上曾经漫山遍野都是大象,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却被人挤到西南一角去了。书中号称是采用了环境保护主义的新观点,是否成功我一时也还没看出来,但是其中讲到陶渊明的一段,好像还是很有新意的。艾尔文的意思是,中原的农耕社会向外扩张,不但把横行一时的大象一扫而空,而且还给中国文化制造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境界。陶渊明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美化,其实还不仅仅是在天下大乱之际,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使得道家的出世思想占了上风;在作者看来,陶渊明并不是真的愤世嫉俗,而是时不我予;他之所以挂印而去,是因为他在官场激烈的竞争中没有取得先手,“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他的说辞而已,因为在那以后他还几次谋求东山再起,只是都没有成功。汉代盛世已与生态环境一样被破坏殆尽,大象离去以后,田园风光也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在陶的作品中表达的情趣,其实是对汉代盛世的一种折射型的缅怀,这样的心态骨子里还是儒家思想的基调。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和跨学科观点,都是今天美国学界的宠儿。如果在今后几年里有哪本教科书把他的观点综合进去,我本人可是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当然,这样的趋势也不是说没有阻力。环保主义者之过是把过去浪漫化了。诸葛亮南征时,云贵一带到处是瘴气,那是农业化以前的沼泽地所产生的副作用;后来拓荒者把沼泽的水放掉,垦为农田,所以今天就没有瘴气了。教科书的作者们只顾满足“政治正确”的标准,所以才把陶渊明搬出来祭旗。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