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美国 >> 美国海外生活 >> 美国高中生喜欢中国当“交换生”

美国高中生喜欢中国当“交换生”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9

  中国人到美国留学并不新鲜,而随着“中国热”、“汉语热”在美国兴起,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热衷于学习中国文化,到中国留学。已经在美国开展了20多年、并日益扩大的两国高中生交换计划,日渐成为美国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和体验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对未来的战略性投资”

  “这几年来,美中交换学生项目在美国中学生当中越来越热门,我们这里都快忙不过来了,”美国负责协调两国高中生交换计划的机构——美中校际交流项目主任卡罗琳·亨德森(中文名韩林)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1986年,马萨诸塞州牛顿公立学校根据与北京景山学校达成的协议,派出4名美方交换学生前往中国短期留学,由当时担任该校艺术教员的亨德森带队。

  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批赴华参加交换学生项目的高中生。当时,全美只有牛顿公立学校一家有此计划。而今,参加美中高中学生交换计划的学校已经遍布全美各州,仅马萨诸塞州就有20多家。每年赴中国交流的美国学生也已达到数百人的规模,而且正在不断增加。

  美中校际交流项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8年前,在弗里曼基金会支持下,美国成立了这一专门协调美中交换学生计划的机构,总部设在这一计划的诞生地——马萨诸塞州牛顿市。

  美中校际交流项目以通过美中校际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培养友好接班人为宗旨,深受美国各地中学师生的欢迎,事业越做越大。

  该机构通过举办研讨会和讲座等形式,吸引美国高中师生参加美中交换学生计划。它还负责在美国和中国的高中之间牵线搭桥,帮助它们签订协议,落实交换学生计划。亨德森女士目前每年至少要到中国实地考察两次,并负责接待来美国考察的中国一些中学的代表团。由于事务繁忙,她已不再兼任教职,而是一门心思放在落实和扩大各个交换学生计划上。

  亨德森女士认为,美中高中生交换计划在美国日渐热门是一个必然趋势,反映了美中关系对于未来世界的重要性。“我们的看法是,美国和中国将是21世纪的世界领袖,因此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至关重要。让越来越多的美中学生相互了解,是一种对未来的战略性投资。”

  “都舍不得离开中国”

  “四个月的时间太短了,临走时我和我的学生都舍不得离开中国。”美国马萨诸塞州牛顿公立学校对华交换学生计划负责人多娜·邝女士说起中国之行,至今仍记忆犹新。

  2006年春天,邝女士和该校另一名教师带领9名12年级学生(相当于中国的高三学生),在牛顿公立学校的姊妹学校——北京著名的景山学校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作为交换学生,这些美国青少年吃住在中国人家里,与中国学生“同进同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有了最直接的接触。

  邝女士说,在北京的日子里,她和学生过得都十分舒心和愉快,时刻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善和好客。对亚裔美国学生而言,更像是回到老家一样。

  每天上午,这些美国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到景山学校的任何一个课堂听课。每天下午,邝女士把美国孩子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讲授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有时候,也会有中国老师来给孩子上汉语课。

  邝女士说,为了保证交换项目的质量,牛顿公立学校规定参加交换项目的学生必须具备如下品质:承诺学习中文;具有冒险精神;适应性强;团队精神;能够代表美国形象。

  在人选确定后,学校将组织准备赴中国的学生利用暑期进行为期6周的强化训练,学习中文和中国习俗。

  除了对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深刻印象外,邝女士和她的学生还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北京治安好,很安全。“我们住在北京,比住在美国还有安全感。”她说。

  “中国之行改变了我的一生”

  20多年过去了,美中高中学生交换计划已经结出硕果。一些当年参加该计划的美国学生日后从事了与中国有关的职业,成为中国事务专家或者中美交流的执行者。1986年首批赴华的美国交换学生本·利伯曼是其中的典型。

  “中国之行改变了我的一生,”如今已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的利伯曼在电话采访中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

  利伯曼说,当时中美相互了解很少,选择去中国完全是出于一种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但自从踏上中国的土地后,他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善良与热情,并深深地为之着迷。

  “尽管当时中国物质条件不如现在好,但中国人民非常照顾我。”利伯曼说。

  利伯曼当时住在景山学校老校长贺鸿琛家中。贺校长一家对这个美国小伙子关怀备至,从饮食到起居,都是尽己所能为利伯曼提供最好的待遇。

  生性活泼的利伯曼很快就和中国学生打成一片。“我的中国话是在北京的胡同里学的,”利伯曼操着地道的“京腔”说。中国同学还给他起了个中文名,叫“李本”,他一直使用至今。

  回到美国后,利伯曼更为执着地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为了不丢掉中文,他利用暑假到中餐馆打工,顺便练习中文。

  中学毕业后,他选择了耶鲁大学中文系,后来又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研究中国法律。他还在北京当过一年律师。现在,他每年都要去中国几次,每次都会去原来住过的贺校长家作客。

  “每次到北京,感觉就是回家了,”利伯曼说。他亲热地管贺校长叫“姨父”。每次去北京之前,中国“姨父”就会在电话里用不太标准的英语对他说:“comehome,comehome!(回家来吧!)”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