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王暾:用知识回报祖国

王暾:用知识回报祖国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9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王暾博士(右二)到四川什邡市实验中学捐赠地震报警器。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各条战线上都能见到海归的影子——
  他们中,有来自科研领域的专家,将自己全部的心智奉献给防震、减震事业;有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的高管,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灾区的公益事业;有来自国外顶级科研机构,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无偿捐献给灾区……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责任、勇气和温情。
  如果没有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王暾还在享受着宁静的校园生活。从浙江大学到中科院再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他是中美两国双博士;他在欧洲顶级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后,研究的专业是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
  地震改变了一切。那是去年的5月12日,远在奥地利的王暾得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看到灾区的惨烈景象,这位内向的四川小伙子不禁流下了眼泪。就在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发明一种报警器,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的伤害。没有迟疑,地震后不久,他只身一人从奥地利归国,研究起跟自己专业毫不沾边的地震报警器,“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比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更重要。”王暾说,“我要用知识来回报祖国。”
  研发资金从何而来?技术难题如何解决?一系列问题摆在他面前。王暾把30万元积蓄全拿了出来,他研发地震报警器的消息传开后,5位留学生向他伸出了援手。6个人你拼我凑,短短6天之内筹集了120万元启动资金。“其实风险大家都清楚,但他们什么都没说。”王暾感动地说。
  由于当时与学校合约在身暂不能离开奥地利,将研发团队组建在成都的王暾每天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指导。“在成都研发可以及时反馈应用情况。”王暾说,团队每人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刚开始研制地震报警器并不顺利,轻微的抖动都会让报警器发出警报,其他困难也很多,有些人因此离开了。
  在成都一座普通的社区家属楼里,一间百余平方米的房间被各种工具以及零部件堆得满满当当。一群年轻人正围坐在简易的办公室内捣腾着各种电路设备。“这就是我们的研发团队,有研究生、博士生。” 王暾介绍说。
  经过近半年的研发,地震报警器已见雏形:银色的铁盒子如收音机大小,盒子上面有几个黑色按键,盒子旁侧还有高、中、低3个拨盘键。“地震发生时会发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些,破坏力小。地震报警器就是通过检测纵波,在破坏力强的横波传来前发出逃生信号。”王暾解释说:“地震报警器就是打个时间差,有时能预留10余秒逃生时间。”
  2009年3月30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由王暾带领团队研发的德祥地震报警器通过鉴定,成为中国首个民用地震报警器。据介绍,地震发生后,该款地震报警器能将疏散警报提前28秒到35秒。以汶川大地震中的青川为例,如果报警时间能提前28秒到35秒,将使遇难者人数从数千人减少到500人左右。产品还提供电梯地震急停管制系统,系统在地震来临时发出预警,电梯在接收到信号后,迅速将电梯停在整层上,避免人员在地震来袭时被困在电梯中。王暾向地震灾区的多所学校赠送了地震报警器,供这些学校试用。2008年12月10日,青川发生5级余震时,地震报警器发出了警报,比强烈震感到来时提前了5秒左右。
  地震报警器研发出来了,王暾却感觉不到轻松。如何让更多的人用上地震报警器成为他的一桩心事。搞研发基本上掏空了他的口袋,他至今没有从公司领过一分钱工资,其他员工的工资也打了七折,为此,公司已陆续走了一些人。
  不是没有人投资,国外一些公司先后向他提出合作意向,条件是买断专利,王暾婉拒了这些合作意向。可是地震报警器如何从实验室走出去,真正派上用场,至今他仍是一筹莫展。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