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传统精神和责任不变

传统精神和责任不变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11

  高翔归国后致力于留学服务工作,回国15年来,他帮助办理留学并出国成行的留学人员已有200多人。图为高翔(右一)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李在清先生(左)正在向来访的学者介绍计量院的三维变角反射计。

  新中国成立即将迎来60华诞,在这60年里,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后毅然归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青春!

  年华似水。如今,那批最先学成归国的海归已年过花甲。他们有的退休,有的还继续活跃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而那些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并归国的新海归,多数也已成功地创业、就业。一部由海归集体创作的文集《似水流年》,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归的心路。

  一心为国的老一辈海归

  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一杯冒着热气的暖茶,一副老花镜,一本半合的书,书桌前坐着头发花白的长者,书的封面上写着4个方正楷体毛笔大字——似水流年,底图是金黄的海上落日。一种经历风雨后的安详,一种付出后收获的幸福,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敬意……任何看到这个画面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近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在欧美同学会总部举行了《似水流年》的新书发布座谈会,邀请了书中部分文章的作者共同探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年,海归作为国家发展的高级人才群体的经历和感悟。笔者有幸在座谈会上采访到他们——为新中国繁荣昌盛贡献了自己青春的老海归。

  “工资一直是人民币62元,20年里一分也没有涨,哪有什么怨言,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不管受多么大的委屈,受多少折磨,心里最终想着的还是国家。我们这一辈人啊,老喽!”座谈会上第一个发言的陈为江先生感慨地说。

  会场上,从德国留学归国的计量学专家李在清先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后电话采访李先生,“德国房东家的儿子问我一个月工资多少,当时是人民币80多元钱,我也想撑撑面子嘛,就告诉他100多元钱,小男孩按照当时的汇率掐着指头算了算,说他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是我们的20多倍,问我是怎么养家糊口的……可我从来没有要留在德国不回来的念头,是国家派我出去的!”

  李先生还讲了他在德国学习期间的一段小插曲。他所在PTB(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的光学处色度实验室的墙上经常挂着一大张机械图,由于李先生是学光学出身的,对于机械图只能看懂个大概,所以德国人也就不在意他看。可后来国内派一个机械专业的女同志去进修,墙上原本挂的机械图就不知“藏”到哪里去了。回忆起当年的小片段,李先生缓缓地说:“德国人对我挺友好,我也很感激他们,可就这么一个细节……心里说不出个什么滋味,我就跟自己说中国一定要强大,现在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但有一天我们要超越。我们一起去的5个同事都按时归国了!”

  “回国之后感觉到一些落差,但很快就调整过来投入到工作当中。国家出资把你送出去学习,回来了就得干出点成绩来。我们那时候的海归可没有像现在的海归一样这个优惠、那个扶持的,实验项目要自己去跑经费,找实验室,哪里跟国家政府讲条件?都靠自己。”李老乐呵呵地说道。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气浮轴承支撑的光谱变角反射计课题,实现了三维反射角分布相对测量与0/45反射因数绝对测量的完美结合,并推进了这一技术的发展。

  在与老一辈海归的交谈中,他们当年的单纯质朴,他们的一心为国,让人为之震撼!是什么能让他们如此不计回报、无怨无悔地付出?答案恐怕连这些曾经付出过、奉献过的老海归都说不清楚,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没想这么多。”可细细品味长者们的话,读读他们写的文章就会发现,几十年来支撑他们心无旁骛地前行的东西就是信念!信念是最说不清楚的一种东西,但它迸发出的无穷力量足以改变世界。他们是有信念的一辈人!

  新一代海归看重发展环境

  与老一辈海归的只为梦想建设祖国的情怀相比,新生代的海归更关注祖国改革开放下日益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在中国我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我又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为什么不回来呢?更何况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要想实现梦想,中国甚至比国外具有更优良的创业环境。”在座谈会上,笔者采访了文集作者之一的高翔。

  高翔早年留学瑞士,归国已经15年了,但和那些满头银发的老一辈海归相比,他仍算是一位年轻海归,他谈了许多新一代海归对“归国创业”的态度。和很多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国留学的年轻人一样,初到国外感觉中国和国外差距很大,一度想留在瑞士发展。但拿到MBA学位证,行将毕业的时候,他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回国看看,而这一看就再没有离开,中国的飞速发展留住了他。从高翔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年轻海归的影子。高翔认为“新一代的海归确实和老一辈们不一样,他们回国更多的是看到了祖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日益成熟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回国后更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老一辈海归多为技术型人才,人数较少,较多的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弥补当时中国在某个领域的不足。而新一辈的海归人才带来的不光有技术,还有最新学术观点和理念,他们更熟悉国际化的发展方式,为中国的崛起带来更多的国际经验,这是老一辈的海归人才所不具备的。

  时代在发展,让新一辈的海外留学人员不计物质条件像海归老前辈一样义无反顾地投身祖国建设,恐怕是不可能了。一些海外留学人员,在国外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面对国内的机遇和自己当下拥有的生活,他们会考虑得更多。高翔归国后一直从事着留学服务工作,他说:“不归国不等于不爱国,现代海外留学的年轻人不缺乏爱国热情和报国精神,他们其中的很多是在观望,国家要吸引人才,重在引导。”

  引导在于国家的政策,海外留学人员自身也应该多去了解自己的祖国,把爱国思乡的热情,化为报国的志向,在适宜的情况下,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也许是新一辈海归要向那些满头银发的老海归学习的关键。

  海归对学子的期待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一代代的海归在中国建设发展的路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回国不久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对于归国他们有着不同但又相似的感触。

  在谈到现在在犹豫是否归国的留学人员时,李在清先生说:“精英们回来做点事,或者定期回来做点事都好。毕竟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喝这里的水长大,血脉里流着中华的血!”但说起新一辈的海归要向老同志们学什么的时候,李先生谦和地笑笑,“时代不同了,我们那个年代的大背景摆在那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国家贫弱被他国瞧不起的历史,他们考虑的多是个人情况,这不怪他们。”

  和以前一样,归国的留学生们同样也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才华,但老一辈海归身上那种为民族复兴而归国,不讲条件、不嫌贫爱富的海归精神却越来越少见了。很多年轻海归都在说向老一辈海归学习,学习什么?高翔说:“国家在为吸引人才不断努力改善环境,海归也应该学着去适应国家,不可能向老一辈们那样不讲条件,但我们要尽量少讲条件,多做实事,这是新一辈海归们最应该学习的。”

  从2008年到2009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但却丝毫没有减弱国内日益增长的留学势头。与留学热相对应的是金融危机下的新一轮海归潮;而随着中国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海外留学人员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回国。但无论是老一辈海归还是新一辈海归,想民族所想,急祖国所急,聚环球资源,促华夏强盛,是海归不变的传统精神和责任。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