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海外华人正视“代沟”问题

海外华人正视“代沟”问题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7-02

  我们与子女不但年龄段不同,成长环境、条件和背景不同,而且海外华侨华人家庭还要面对国别文化环境变化对父母和子女的冲击和影响,出现华侨华人移民家庭特有的“代沟”现象也是很自然的。

  有“代沟”是正常的

  试想,即使是最近20年移民海外的高学历“精英”一族,那“中国胃”还是喜欢喝热水热茶、吃“正宗”口味腐乳甚至炸臭豆腐。而子女一代呢?他们小小年纪却早已适应国外生活环境,有些干脆就是出生和成长在海外。如我的儿子谷峥,虽然上小学一年级才从天津移民美国,但他也是大冬天非冰水、冰茶、冻牛奶不喝,最爱吃什么奶酪、比萨饼和炸薯条,iPhone和iPod播放的都是我们这一代认为是“噪音”的美国流行歌曲音乐。虽然我们在家里尽量说中文,但他们同学间在网上、在电话里聊天、玩游戏全用美式英语。看来,如此大同小异的华侨华人家庭如果没有点“代沟”岂不是咄咄怪事?

  有“代沟”不可怕,但“代沟”有深有浅、有宽有窄,并且有积极与消极对待之分,如果真是发展到了难以逾越的“天堑”程度,问题就严重了。子女与父母一代有些“代沟”其实也不是坏事,也常是下一代比父母一代更进步、思想更开放、更融入所在国文化的表现。所以,我们也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不做因为要缩小“代沟”而做出我们家长自己停滞不前和影响子女正常进步的蠢事。

  支持子女的自我选择

  谷峥今年5月份就要从所谓“常春藤”名校美国康乃尔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了。作为父母、家长的我们和周围华人亲朋虽然都支持他继续深造拿硕士、读博士的决定,但与他说话时也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说起一些话题,如选择读博士的大学和专业毕业后是否好找工作啦,是否会有高薪酬啦,等等。这自然与我们这一代甚至老一代生活经历和海外拼搏创业经历相关,总是喜欢从“饭碗”的角度考虑问题。

  谷峥虽然年纪轻轻,但他要拿硕士、读博士的动力却有所不同。他几次对我们说,老师都希望他们以后能为社会、为人类能多做一点贡献和奉献,也为母校增光。所以,他学得越高深、越尖端,以后对社会的贡献就可能会越大。你看,这虽然是代沟,但这“代沟”显然是儿子的想法正确。正是因为他明白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就为了获得一份所谓的“好”工作,多挣钱,而是为了更高的目标,所以,他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成绩也就容易出色。这不,康乃尔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专业已经正式录取他,希望他能留校继续攻读包含硕士的博士学位。

  要是按照我们家长这一代的思路,这又是常春藤名校,又是全额奖学金,又离家不远,轻车熟路的接受录取多好。偏不!谷峥也同时收到了包括远在西海岸旧金山附近的加大伯克利分校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他应邀飞了一趟旧金山去考察,他又偏喜欢换换环境,想到更具挑战的、学术风气更自由的、离家也远多了的加大伯克利分校去攻读博士学位。因为伯克利的工程技术专业更优秀,伯克利培养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也产生了像现任能源部长朱棣文这样的人才,更能学到最领先的“真本事”。

  像这样的“代沟”,我看家长应该通过支持、鼓励来缩小才好,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嘛。在学业方面,子女常常更懂得怎样选择才更正确。

  要用心理解孩子的想法

  与我们同龄、从北京移居美国的一位华人朋友,他们的独生女儿本来与父母很亲的。父母当然也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和许多华人父母一样,事无巨细管得是无微不至啊。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从上高中起独生女儿就与父母越来越没有话好说了,甚至于根本就不与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度假了。“掌上明珠”回家除了吃饭、睡觉,与家长没话说,却常躲在自己房间里与同学打电话。父母大献殷勤无济于事,跟女儿发脾气就更是糟糕。父母干着急、自己生气却无计可施。

  受学校环境、西方文化和同学圈子等影响,这种从中学开始与父母越来越没话说的“代沟”现象其实很常见。儿女十几岁了,上初中、上高中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而我们许多华人家长每天总是唠叨谁谁的孩子SAT考满分啦,谁谁的孩子考上什么名牌大学啦,谁谁的孩子名牌大学毕业在投资公司挣很多钱啦,等等。这些都让子女感到有沉重的家庭压力并产生烦恼。这样,就会与家长越来越疏远,隔阂越来越大,家长的话越来越听不进去,最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在这方面,美国家庭就很不一样。只要子女知道努力,只要子女做他们喜欢做的工作,即使是在餐馆打工父母也很高兴,家长也很自豪。

  在我们家,可能是与我这个当爸爸的总是强调工作忙,总是与儿子说话交流不够的原因,谷峥与我太太的话远比我多多了。他有什么想法通常都是找母亲说,而不是我。为什么?可能是母亲对儿子的心更用心理解,更支持、鼓励的原因吧。在我们家,我太太就常常很自豪、很得意地对我说,她与儿子没有“代沟”。

  和风细雨是一种好方式

  前不久的一个假期,儿子放假在家。他在网上找到了他所喜欢的一个美国歌星的新歌,高兴地听了两遍后就告诉我们说,真好听,他要开车去商店买这个歌星的新歌光盘。我说,你下载下来或者干脆就自己刻一光盘不就完了嘛,歌星新出的光盘动辄就要十几美元一张呢。儿子立即反驳道,如果所有喜欢这个歌星歌曲的人都不去买他的光盘,都从网上或者什么地方下载或者翻录的话,那这歌星不就穷了、不就再也不出新歌儿了吗?那不是害他吗?他没钱了,出不了、唱不了新歌儿了,那我还能再看到他、听到他的歌儿吗?

  儿子这一代虽然还不完全懂得华人家长在海外挣钱的辛苦,但他们更懂得尊重知识产权和版权。他能以诚实、正确的方式尊重自己喜爱的歌星和人才,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不但要理解和支持子女的正确态度,也要虚心向他们学习。

  “代沟”这东西,要懂得互相学习、互相弥补才有可能得到缩小。家长如果总是带着一套“传统观念”一味说教,总是我们华人家庭认可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总是觉得今天让子女学这明天学那、越忙越好是为着孩子好的话,“代沟”就会越来越大。每当我看到儿子使用餐巾纸比较浪费时,我就爱说“我们小时候根本就没有见过餐巾纸”云云,儿子总会回我一句“别跟我说你小时候”。得,歇菜!太太则会和风细雨地说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因为非洲还有很多儿童吃不饱肚子,我们节约一点,他们的生活可能就会好一点,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等等,儿子常常就听进去了。所以,说教不行,训斥更不行,还是努力理解他们,循循善诱为好。

  让子女常回中国看看

  我们这一代华人父母与子女的“代沟”,也常与生长在海外的子女不会或者不熟悉中文、对祖籍国的认识有限有关。

  许多家长和中文学校虽然在孩子身上工夫下得不小,但因为学习兴趣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常常事倍功半。学习中文固然很重要,学习中文也有利于减少华人家庭的“代沟”,但家长也要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和兴趣因势利导,强求不得。即使是高居美国能源部长高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这样的华裔,他们的汉语水平也都不行,但却事业有成,已经在为提高华人形象和地位做着大贡献。

  为了培养儿子的“中国情结”,自他上初中后,我们一有机会和条件就安排他回中国过暑假或者寒假。每次除了要在天津老家探亲访友与家人住上一段时间外,他还跑遍了北京、上海、湖南、山东、江浙、云南乃至福建、海南的三亚和四川的九寨沟等等。回中国多了,中华情结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他虽然在美国读书,但却很喜欢吃川菜,不怕水煮鱼和担担面的辣。他喜欢中餐当然也是容易与父母交流和减少“代沟”的重要一项。我以为,胃相似,情必相通。儿子在家里或者与家人都是说中文。尽管他的中文读和写都不行,但很喜欢他的中文名字,至今拒绝改名字。所以,他到美国后名字的拼写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的美国护照上也是ZHENGGU,即谷峥的拼音名。是的,美国主流社会是否认同我们,其实不在我们是否有“洋”名字,而是社会贡献,姚明在美国能大名鼎鼎就是例子。

  我们海外华人的下一代已经每天生活在高科技和新思维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要承认“代沟”,正视“代沟”,但不惧怕和回避“代沟”。尽早关注和真正理解子女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问题和要求,通过积极的、鼓励性的交流沟通以及创造条件和环境让他们能常回中国看看等,会有助于缩小“代沟”,也让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弘扬和光大。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