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海外精英考虑回国“取暖”

海外精英考虑回国“取暖”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7-03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关键在于高层次人才的紧缺。海外精英的回归,将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

  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萧条正在弥漫。

  “如此大规模的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伤害是前所未有的。”至今已在美国生活了16年的广州精达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美籍华人胡勇告诉记者,目前许多美国公司大规模地裁员减薪,在自己的华人生活圈子中,已开始有一部分从事金融、IT业的朋友陷入失业困境。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已有20%的华尔街员工失去了工作。有媒体预测,大规模的来自金融机构的裁员可能于2009年才开始。与此同时,美国加州的硅谷,也有数以万计的人失去工作。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释放”出大量的人才,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已准备组团赴美国招聘高层次人才。据悉,此次招聘将主要围绕金融、物流、汽车等广东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项目展开。

  海外精英考虑回国“取暖”

  “到哪里发展更适合自己?”在“失业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海外精英开始考虑回中国“取暖”。在去年12月底举办的留交会上,有1800名留学人员报名参加, 其中博士占51%,首次超过报名总数的一半。备受关注的是,当中有15%是往年少见的金融等人才,其中有80余人曾供职于华尔街。

  广东省人才研究所所长袁兆亿认为, 金融危机使得大量的海外精英工作机会减少。同时,银行和投资机构的瘫痪使得企业融资受阻,大量的科技项目一时找不到出路,催生了“海归”回国潮。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本身的快速发展,对海外精英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29岁的袁玉宇,两年前获得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留美学习期间,袁玉宇曾进入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安进、默克等世界顶尖生物公司从事研发。毕业后,袁玉宇顺利地拿到两份世界500强企业的offer,年薪在10万美金左右。

  “在美国,华人大多集中在技术领域,很难进入核心管理层。” 袁玉宇将其形容为“透明的天花板”。考虑再三,他决定回国创业,“在美国单个生物医药产品开发费超过1亿美元,时间需要8至10年。而在中国,费用和时间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据了解,在留交会上,希望创业和寻找合作伙伴的“海归”占40%。

  一方面是海外精英的回国热情,另一方面是国内对于人才的强烈需求。目前,珠三角企业“抄底”海外精英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美国汽车工业的心脏底特律, 有约2万名华人,其中不少是国内紧缺的高级技术人才。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坦率地说,前段时间,广汽派人前往美国,主要任务是招聘优秀的研发人员。

  广东显然不能错过此次吸引海外精英的绝佳时期。“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必将带来产业、科技资源的重新分配。”省政协委员罗秀豪举例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从欧洲抢运了大批科技人才,造就了超级大国;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趁石油危机吸引了美国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而成为经济强国。

  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海归”价值

  “吸引头脑比吸引外资更重要。”袁兆亿表示,珠三角产业转型困难重重,关键在于高层次人才的紧缺。以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为例,北京有169名,上海有54名,而广东只有9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袁兆亿便开始关注“海归回流”现象。他为记者描绘了海归的集体脸谱:他们当中大部分曾留学欧美等发达国家;许多人在世界500强企业或科研机构从事研发或管理工作,掌握了世界前沿的技术,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袁兆亿看来,“海归”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价值不可估量。

   海外精英们的全球视野,可以帮助广东了解世界最尖端的产业方向。“比如生物科技,美国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美国在上游技术方面的差距达到15至20年。”身为硅谷高科技创业协会主席的胡勇举了一个例子,目前常见的疾病有几百种,国内只有20多种常规诊断试剂,而外国则有80多种。

  胡勇回国创办公司,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带了回来。在胡勇的手头上,有一份厚厚的产品目录表。胡勇告诉记者,其中20%的产品属于公司自主研发,80%的则是与其他美国公司合作,当中大多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与此同时,“海归”将先进的技术中国化,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10年前,袁玉宇的美国导师托马斯波兰教授创造性地提出器官打印理念。袁玉宇和同学徐将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目前他们已成功地在动物体内制造出皮肤、血管、骨等组织,正在研究更加复杂的器官,如肾、心脏等。

  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在美国引起了CNN、美国广播公司等上百家主流媒体的关注。美国著名的《商业2.0》杂志将其评为“21世纪改变世界的六大技术之一”。“作为开拓该技术领域的华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将它带回中国。”2008年9月,袁玉宇创办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预计至2013年,产业化生产5个以上产品,销售额将达5亿元以上。

  提升珠三角产业体系的层次,关键靠人才。以胡勇和袁兆亿所在的广州开发区为例,“海归”累计孵化企业440家,实现产业化企业164家。袁兆亿表示,下一个30年,广东应该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过渡。

  “抄底”,先要摸底

  目前,国内“抄底”海外精英渐成趋势。中央出台了“千人计划”,将在未来5到10年内吸引千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到中国工作,并建立40至5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上海仅去年底的“海外人才采购计划”,就使企业家们从伦敦、纽约、芝加哥捧回了数百公斤重的简历。

  “在来势汹汹的‘抄底潮’面前,广东一定要看看自己的家底,看看自己的产业特征与产业结构。如果盲目出击,将会存在很大风险,势必加大发展成本。” 袁兆亿表示。据了解,省人事厅已专门就此召集广州、深圳、珠海等市人事局分管人才工作的负责人,省直有关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人事(干部)处处长进行研究。

  许多“海归”建议,国内应当成立专业的招聘团或者项目鉴定委员会,对人才进行科学测评。胡勇举了一个例子,国内某地方政府的“华尔街抄底团”, 吸引了3000多名海外精英到现场应聘。当地华人或专门乘飞机,或开车6个多小时赶来面试,很多过去的金融高管排一个多小时的长队,只得到3-5分钟的谈话机会。“事实上,这是相当草率的,短短几分钟的交谈,很难判断出人才的真正价值。”

  罗秀豪提交提案,建议首先在美国硅谷、德国巴伐利亚等高层次人才集中的欧美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华人华侨集聚地设立引才办公室,依托外事部门海外工作网络和引才办公室跟踪高层次人才动向,并建立海外人才需求预测、申报制度和需求信息发布制度。

  胡勇对此表示赞同,吸引海外精英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而是一项长期计划。他表示,目前,其所在协会里聚集着几十名华人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是生物、IT、金融等领域的精英,大多有着回国的强烈愿望。政府可以通过类似的海外华人团体,与海外精英直接对话,吸引其回国创业。

  引得来,更要留得住

  “引得来,更要留得住。”袁兆亿不无担忧地说,如果没有合适的生长土壤,一旦全球经济回暖,海外精英就会像候鸟一样飞走。

  在这场激烈的海外人才“争夺战”中,政府部门纷纷出台配套资金、子女教育、医疗等优惠政策。在袁兆亿看来,优惠政策并不是“独门武器”,其他城市都可以模仿。广东能否吸引高端海外人才,关键在于软竞争力的比拼,比如政府效率、创业氛围、制度环境等无形的方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融资难问题让许多“海归”在创业初期举步维艰。许多“海归”形象地将企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0—1(萌芽期),1—10(成长期),10—100(成熟期)。让他们苦恼的是,风险投资大多喜欢投向有大量订单的成熟企业,而对处于萌芽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少有关注。

  袁玉宇告诉记者,以迈普为例,整个项目需要5000万元资金。尽管项目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融资仍然耗费了其30%的精力。而在国外,有一套完整的风险投资机制。硅谷的许多中小科技型企业很有前途,经过评估专家测评,风险投资马上介入,解决厂房、设备、市场、执照等诸多问题。

  同时,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风格,也让“海归”有些无所适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海归”告诉记者,由于政府信息不透明,自己在注册企业时白白跑了好几趟。当时申请注册“某某生物科技公司”,办事人员没有告知不行。让他哭笑不得的是,10多天后申请被拒,办事人员才告知其原因。

  除此之外,由于难以习惯国内环境,特别是学术官僚化、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不少“海归”选择“二次出国”,这个问题值得政府关注。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