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加拿大 >> 加拿大实用信息 >> 在国外曾体验牛郎织女滋味

在国外曾体验牛郎织女滋味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7-14

    “银河迢遥望天街,夜色萧寥久别夜,相思牛女盼今宵……”7月29日晚,75岁高龄的李爱冬女士为大洋彼岸的老同学唱起了京味十足的老北京鼓曲,这是发生在北京圆明园荷花池畔的动人一幕。在这里举行的“情满七夕”主题活动将马头琴奏响的缠绵的《梁祝》和披上纱巾化装成鹊儿的小朋友架起的相思桥,传送到海外的各个角落

  平时工作忙此时得相聚

  中国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传说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的原因,就是“贫贱不移,忠贞不二”的爱情观。

  在北京的圆明园中举办的“情满七夕”主题活动是由一批在北京的海归学人发起的。留英归来的吴蓓就是发起人之一。她说:“现代人生活很繁忙、节奏很快,平时工作都很紧张,我们就想在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创造一种轻松温馨的气氛。”   
  曾是当年北京贝满女中的李爱冬,就因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同学张之丙专程打电话所邀,于是便演唱了几十年前老北京的七夕鼓曲。

  “七夕是个温暖的节日。它更加强调‘爱人’的关系。”“情满七夕”的另一位发起人、留美归国的谢逸这样表达着对“情满七夕”活动的感受。“我们就是想把人和人之间的真情辐射到爱情、亲情、友情各个方面。”她说。

  在美国生活学习7年的杨博是芝加哥大学的MBA,在大型跨国公司工作的他是这次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虽然也不少,但主要以商务聚会比较多。让人感觉轻松的、有人情味的聚会就比较少。所以,七夕对于我来说就特别有吸引力。”

  在国外的时候,作为一个留学生,杨博经常通过参加西方的节日来了解国外的文化。“这次七夕夜,我邀请了几个国外的朋友一起来参加,让他们借此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

  海归人士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深情,让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十分感慨。她说:“‘情满七夕’这项活动由归国学人发起,说明尽管经过国外文化的碰撞,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依然这么认同。这些人出国之后,反而更加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可贵和重要。这是从根上的认识,是有亲历感受的认识。这种认识要比一般层面上的认识更加深刻。”

  身处国外方知七夕之美

  在圆明园湖畔,北京“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周永琴女士把一首来自家乡的《康定情歌》献给了她的爱人。

  今年的七夕节对周永琴有着特别的意义:今年是她结婚30周年,她的藏族丈夫江嘎的生日偏偏是在七夕这天。有趣的是,江嘎眼下正好到西藏出差去了。朋友们开玩笑说,他们是一对标准的现代“牛郎织女”。

  与周永琴的短暂离别不同,海归谢逸女士却真切地体验了现代版“牛郎织女”的滋味。

  谢逸和先生韩庆军最初是在朋友聚会上认识的。两个月后,谢逸就飞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3年里,浩瀚的太平洋成为了横跨在他们中间的银河。但无论远隔重洋、学业繁重、家庭压力……都没有让彼此动摇。2000封情书见证了他先生说的一段很平常的话:“为了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这些困难都算不了什么。”

  最终如愿携手踏上婚姻红地毯的谢逸女士,自然对七夕夜的思念有格外的体会。

  谢、韩夫妇的隔海相望,是许许多多海归们都面临,或者曾经面临过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格外珍惜七夕这个节日的原因。

  在加拿大和美国生活10多年的杨慧中女士说:“1993年我刚出国的时候,对于七夕这样的节日并没有太在意。但是一旦走出了国门,心里就会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

  有过了这样的经历后,杨慧中的感受是,过西方节日体会的是“流行”,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经过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它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在回国以后,对于像七夕鹊桥相会这样的传统节日,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她说。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教授说:“七夕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对于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牛郎织女’的结合既不看门第出身,也不看金钱权力;没有朝三暮四,只有忠贞不渝。两个人即使隔着浩瀚银河,也要冲破阻力,追求自己的爱情。这种中国传统美德在今天依然为大多数人所追求。”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