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居香港 >> 香港关于香港 >> 港刊: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感

港刊: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感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7-15

  新华网专稿 最新一期亚洲周刊发表邱立本的封面笔记,指出香港人应挥别过客心态,寻回失去的历史感,也使明日的中国历史,展现香港的文化动力。文章摘录如下:

  香港本来是历史的产物。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后来香港的发展。但讽刺地,历史却使香港人失去了历

  史感。因为殖民历史会使得殖民统治者觉得尴尬。整个城市的气氛,就是挥别历史,也挥别了历史感,也因此压缩了这城市的人文空间。

  过去百年间,这岛屿城市在殖民主义的洗刷下,历史就像一只玻璃娃娃,只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甚至往往只可以远观而不可以近看。学生念了不少遥远朝代的故事,但却不会深究鸦片战争和国共内战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深究自己当下处境的历史源头。

  社会的心态,也和本地的历史绝缘。尤其二战前后的一些南来移民,总觉得自己只是一名过客,在“借来的空间”和“借来的时间”中过渡,他们在这城市想像和怀念京沪穗和珠三角的风貌与人际关系,就好像很多的英国殖民官员,在香港想像和怀念伦敦与利物浦的风景与气味。

  就是这样的过客心态,使殖民地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殊途而同归,都忽略了属于这个城市的历史感,也忽略了保存香港本地的历史和文物。

  回归之后也没有立刻的改变。不少特区官员对历史的态度就是功利主义,一切用成本—效益分析,等而下之甚至认为保存历史文物会图利那些名人,政府部门弥漫“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思维。

  但香港民间社会在回归十二年之后出现巨大变化,由于香港经济的强大动力和保持自由法治,过客心态终一扫而空。当年拼命要移居加拿大、澳洲的港人,大部分都重返香江。他们发现生命中千回百转,香港才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地。他们越来越难忍受“集体回忆”被恣意抛弃。他们要抢回失去了的成龙、李小龙、邓丽君、钱穆,更要找回古龙、梁羽生、黄沾、张国荣、梅艳芳等人的历史身影。

  拥抱香港的历史感,也因为越来越多香港人发现这城市对中国命运的承担。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自由和最有法治的城市。

  张爱玲的小说遗作《小团圆》甫问世,即吸引了很多的大陆读者来香港抢购,因为他们估计这本书很可能会在大陆被禁,或是需要删节才能出版。

  全球华人的知识分子会赫然发现,香港不仅使张爱玲写出了《倾城之恋》,也成为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思想的灵感来源,大家更不会忘记蔡元培、许地山、鲁迅、萧红、夏衍、舒适、王丹凤在香港留下的足迹,而新儒家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都在香港写下生命中的重要作品。

  重新发现香港的文化地图,就是重新认识这个城市从昨日到今日到明日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香港既有自由,但却没有像台湾那样陷入“国家认同”的争议。香港今日失而复得的历史感,也使明日的中国历史,展现香港的文化动力。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