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服务 >> 移民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移民新闻) >> 哪些战胜危机的“心得体会”

哪些战胜危机的“心得体会”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7-21


  美国国会金融监管小组向那些曾经爆发过危机的国家发出邀请,虚心讨教战胜危机的“心得体会”。瑞典国家债务局局长隆德格林就在受邀之列,上周,他前往美国国会作了演讲。

  5月13日,隆德格林就其在美国国会演讲的“心得体会”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前车之鉴,何其相似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瑞典爆发了一场银行业危机,原因和美国次贷十分相似。

  隆德格林告诉记者,1985年,瑞典经济高通胀,信贷市场放松管制,税收政策鼓励借贷,整个市场弥漫着投机气氛。特别是1989年,政府提出货币兑换限制,让大部分“热钱”集体流向商业房地产市场,导致了房地产泡沫产生。

  1990年,房地产泡沫破裂,瑞典国内资产价格开始下降。七大银行都在商业地产贷款项目上“折戟”,贷款损失相当于当年瑞典GDP的12%。1991年10月,Nordbanken和Forsta Sparbanken两家银行率先面临“破产”,后者曾是瑞典最大的储蓄银行。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和美国正经历的情况如出一辙。”隆德格林说,一家接一家的银行出现财务危机,整个金融体系变得千疮百孔,“更糟糕的是,瑞典实体经济在金融业的影响下开始衰退”。

  16年前瑞典就有“压力测试”

  “我们最初的做法是区别对待各家银行的问题。”隆德格林说,但显然这个策略并没有见效。瑞典政府开始意识到,这是一场系统性的危机,必须提供一个整体措施来防止金融体系的彻底崩溃。

  于是,在1992年9月,瑞典政府向银行业提出全面担保方案,为所有瑞典银行的债权人和储户提供担保。这意味着瑞典中央银行必须向各商业银行提供本币或外币的流动资金,以保证商业银行能履行各自的职责。

  “当时,我们遇到了和美国政府同样的问题。”隆德格林指出,那就是究竟该拨付多大规模的救援资金,“如果一开始要求的救援资金规模过小,可能很快就要追加资金,这样公众会怀疑政府对情况的掌握不够准确。反之,如果救援资金规模过大,则可能夸大危机的严重程度,并误导公众。”

  为此,瑞典政府决定,由财政部牵头成立一个独立机构——银行支持办公室,对需要救助的银行机构进行客观评估,并最终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政府是否给予救助,以何种形式给予救助。

  据了解,银行支持办公室作出的评估结果必须交由财政部最后审批。在隆德格林看来,瑞典在1993年启用的这套模式相当于美国政府对银行做的“压力测试”。

  隆德格林进一步分析,银行支持办公室将瑞典银行划分成3类:A类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只需要政府提供暂时担保;B类银行暂时不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可以重新满足要求。这类银行需要政府多方位支持,比如,提供贷款或资金注入;C类银行可能长期无法实现盈利,对这类银行只能争取以最低的成本进行全面或部分清盘。

  据悉,截至瑞典银行业恢复正常运营(1996年6月1日),银行支持办公室总共支付了650亿瑞典克郎,相当于瑞典当年GDP的4%。

  美国金融业多久能恢复?

  瑞典政府花了近4年的时间重新梳理金融体系,这在隆德格林看来,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至于美国金融业多久才能恢复,隆德格林认为,这完全取决于政府采取怎样的救市策略,“政府和中央银行必须承担起某些基本职能”。

  隆德格林建议,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必须通过政府和中央银行注资来保持资本流动性。当然,一些人担心国家资金的注入会导致私人资本的流失。对此,他进一步指出,政府在为这些私人资本“埋单”的同时,要求获得一部分权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在这些私人资本逐步恢复运营能力后,政府资本可以考虑以某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退出”。

  “此外,政府必须防范银行机构的道德风险。”隆德格林表示,一些获得救助的银行机构可能并没有将这笔资金用于自身经营,“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政府提供的救助资金用以弥补财务损失”。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