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服务 >> 移民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移民新闻) >> 金融风暴下美国网络骗局激增

金融风暴下美国网络骗局激增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7-21

  金融风暴的持续侵袭,使不少美国民众失去了饭碗或变得囊中羞涩,一些不法之徒则瞅准时机,通过网络资源广布陷阱,以“美丽的谎言”大肆骗取钱财。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网络诈骗投诉中心公布的数据,全美去年发生的网络诈骗案件,在近3年来首次呈现上升趋势,增幅达到33%。今年以来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网络骗局”正成为美国的一大社会公害。本报记者刚刚赴美就任不久,自己就碰到了这样的网络骗局

  亲历“网上陷阱”

  网上购物在美国十分普遍,商家不仅提供免费送货,还给予超低价格。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网上购物已变得不那么可靠了,一些商家在收到货款后,拒不向顾客发货,其中包括一些知名的购物网站。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顾客还有可能追讨回自己的货款,可怕的是在购物网站中隐藏的各种“美丽陷阱”。

  记者本人刚到美国就任,在拿到银行卡后,也想体验一下坐在家中购物的乐趣,于是进入一个知名的“沃尔玛”购物网站。网页弹出后,旁边出现不少链接,大多是“优惠商品”或“超低价格”之类,记者随意点开了一个链接。浏览了才几秒钟,突然弹出个闪烁的窗口,大字写着“恭贺你成为浏览本网站的第100万个用户,你将获得沃尔玛超市价值1000美元的购物卡”。记者本不以为意,但一来这个网站是朋友介绍的,据说信誉很不错,二来有些商家的确有偶尔向顾客赠送购物卡的做法,因此也就点开了这个窗口。开始这个网站还比较“善意”,询问记者通常对哪些商品感兴趣,随后又索要了电话和邮箱,称如有优惠活动可以方便通知。紧接着,又一个窗口出现了,称“对您的优惠奖励已经升级,您将获得价值5万美元的购物卡”,这么大一个“馅饼”砸过来,记者倒是清醒了,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这次“骗子们”开始索要记者包括银行卡在内的详细个人资料,记者未加理会,而是继续在主购物网站上浏览。未几,窗口再次出现,这次的奖励升级到10万美元的购物卡。记者有些不胜烦扰,干脆关闭了所有的附属链接。

  其实,细心看来,这个骗局非常低劣。一是其显示的链接地址,没有一个有“沃尔玛”的网站字样,二是在金融危机弥漫之际,哪一个商家会有如此的大手笔?记者用了个更简单的方法,戳穿了这个巨大的“谎言”,就是换了个电脑上网,再次查证这个链接,同样成为了“幸运的第100万个用户”。骗局还没有结束,当记者在查证这个链接时,这次居然被选为“美国联邦政府救助资金”的接受对象,称政府开具的支票不日就将送达。“骗子”居然拿美国政府的刺激方案来获利,这个玩笑就开大了。奥巴马上台以来,为救助受金融危机困扰的平民百姓,的确从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拨出了5000万美元巨款以帮助一些民众渡过难关。但“骗子”没有想到,记者不是美国公民,如何能享受美国政府的这一福利?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穆勒3月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指出,该局认为不法分子利用政府经济刺激方案进行诈骗的高潮即将到来,在这一因素推动下,“经济犯罪将持续飙升。”想不到,这一判断在记者身上得到了验证。网上的“骗子”居然没有死心,当晚竟打来电话,先是一通语音,接着一个声音甜美的女士上场了。她操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自称是“联邦救助署”的工作人员,想和记者核对一下领取救助金的事宜。这是一个周末,而且已是晚上,还有“政府工作人员”在上班,真令记者匪夷所思。记者不忍“刁难”这位女士,说了一句“谢谢你的好意,但恐怕我无法接受你的馈赠”就挂断了电话。再一查来电,发现是从加州打来的,这个“联邦机构”的虚假面目不言自明了。

  古老的骗局

  网络诈骗并非新鲜之物,早在网络科技兴起之初,一些不法分子就通过群发邮件,诱惑缺乏警惕的人们上当,这一方式也被今天的网络犯罪分子传承下来。调查显示,在全美去年74%的网络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就是将广告垃圾塞进受害者的邮箱中得逞的,其内容从介绍好工作、推荐上名校到恭喜中大奖等不一而足。有些形式虽看似古老,犯罪分子用来却屡试不爽。金融危机仿佛又更让这些古老的骗局找到了新的“生机”。

  其一是所谓“非洲骗局”。犯罪分子会伪装成非洲某国的社会名流,通常会以大学教授自居,并介绍一番自己的学术研究等。接着就哀叹其一位孤寡的好友不幸去世,在银行留下巨额财产交给他处理,但该国政局动荡且有银行管制,除非将钱转至一个外国账户,否则他只能眼看着这笔巨额财产默默流失。最后,这位“教授”会恳请你提供帮助,利用你的银行账户来转移财产,事成之后愿付给高额报酬甚至五五分账,反正钱也不是他的。信中所述可谓言之凿凿,情之切切,不由得人因此心生美梦。这种邮件记者在10年前就领教过,想不到今天仍有效力,因之受害的人当不在少数。

  其二是所谓“中奖游戏”。美国的西联汇款因为转账便捷,颇受顾客青睐。近段时间,纽约的西联汇款营业网点,上门的顾客多了不少,纷纷来办理汇钱手续。这些人大多是在浏览网络时,成为“幸运之星”或“尊贵顾客”并获得10万乃至上千万美元的巨奖,而要获得这些奖金,“中奖者”必须向指定的账户汇去一定的手续费。受骗者中既有蓝领工人,也有大学教授,他们都对中得巨奖深信不疑,不愿向西联汇款的工作人员过多透露汇款情况。有时西联汇款的工作人员会善意提醒这可能是骗局,受骗者却将之当作是一种嫉妒。当明白真相后,受骗者又投诉无门,真是苦不堪言。更有甚者,据报道,有位30多岁的妇女访问某网站时被告知“中了大奖”,千里迢迢跑到南非去领奖,结果命丧异国他乡。

  全美大设防

  花样翻新的“网络诈骗”给美国公众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据统计,美国2008年包括“网络诈骗”在内的各种经济犯罪共导致2.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受害者被骗取的钱财少则几百美元,多则数千美元。这一状况在今年仍在延续。更重要的是,“网络诈骗”无迹可寻,执法机构对此也是一筹莫展。不少给“骗子公司”汇过钱的受害者事后找警察报案,但警方表示,受害者汇钱是自愿行为,并没有受到逼迫,根本无法立案或进行追查。有些受害者找到律师想打官司,但“骗子”往往用的是虚假姓名和地址,对这样的“无头官司”,再热心再有能力的律师也不敢接手。

  美国联邦调查局表示,该局为应对反恐和调查公共腐败案件已感焦头烂额,无法抽出人力物力来防范“网络诈骗”等经济犯罪。该局特意发出公告提醒民众,政府的退款或退税以及救助资金不用专门申请,也不需要他人操办,因此不需要向任何“冒名者”提供个人信息。为避免更多的人落入“网络陷阱”,美国的不少民间机构和权益保护组织自发联合起来,向民众介绍诈骗形式和防范措施。但这些机构不具备执法效力,除了安抚投诉的受骗者,也难有更大的作为。

  专家指出,经济萧条和失业上升是诱发各类“网络诈骗”的主要因素。不少失业者生活困窘,对“网络陷阱”抱着“宁信其有”的态度,梦想一夜之间改变现状。调查显示,多数受骗者为男性,且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正处于承担家庭和生活重负的阶段。为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专家建议民众首先要切实保管好自己的银行账户信息,不要轻易向外人透露这些信息。其次,如果选择网上购物,最好从自己的银行账户中登录,银行提供的合作商家有信誉保证,而且银行会在购物过程中加设密码核对,确保客户的权益不受侵害。(记者 邹强)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