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美国 >> 美国留学热点普通标题 >> 留美蹉跎手记-毕业篇

留美蹉跎手记-毕业篇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04

    等到校园刚摸熟了,老师都认识了,看电视关字幕了,接电话不犯怵了,也该卷铺盖卷儿走人了。下一个目标就是找工作。先得给自己定个地方吧,根据一个假期走遍美国东西的印象,于是拿来一张美国地图开始展望未来的发展蓝图。中部的各州就不予考虑了,那地方太穷,哪盖得起楼啊。南部各州也就TEXAS,FLORIDA看得顺眼,不过夏天太潮湿,闷热,不习惯。再就是东海岸和西海岸了。纽约,芝加哥大楼的栉次遴比仍旧历历在目,SOM,KPF,I.M.PEI, Murphy Jahn....一个个大名如雷贯耳,那可是自打进了这行儿就诚心向往的革命圣地啊。发!Resume, Portfolio, Brochure, 狂轰乱炸。丈着自己在国内也戳起过几栋高层的经历和68个学分GPA4.0的成绩,真心希望哪位大师能够好心拿眼角瞅我一下。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而焦急是在发出两个星期之后开始的。按耐不住只好直接询问了。知道这时候发E-mail 是没用的,但真抄起电话心里也有点发毛。几个电话打下来,能通过前台小姐这一关的不多,就是过了到了Human Resources也顶多是个留言。有好心的姐姐劝我说寄了东西就老实在家等着,有消息他们会及时回复的。没折,等着吧。真难熬呀,中间还赶紧买了电话录音机,生怕哪天把什么机会漏掉。到后来,电话响一声,肝儿就颤一下,碰着个小姐的声音就得半天才回过味来,快没折腾出毛病了。等了一个月,宛如石沉大海,这一拨儿毕业算是赶不上了。正筹划着再混一暑假的时候,终于来信了。从邮箱里拿出那薄薄的一封封信,此时的心情跟当初拆录取通知书时是一样的。望着印刷精美的信封,赫然写着那几个响当当的名字,心情一阵激动。紧接着,这激动的心情又被一盆盆的冷水浇得平静了许多。信里极尽委婉,不过到最后差不多都是同样一段话大概是:"Your information has been input to our Human Resource system, and will be kept for 6 months. We will consider any further chance for you if we find any position available....." 第一阶段的努力到此为止,就这样全歇菜了。
    借口论文没写完,向系里申请又延了一暑假。看到身边找到工作的哥们姐们相继离去,那饯行的酒喝起来也没了滋味。向众人们讨教了之后才知道,事务所要人都是电话通知面试,来的信最好直接扔垃圾箱里,趁早别瞧了省得闹心。最铁的哥们凭着导师的推荐信奔了芝加哥当年获AIA Firm Award的公司,居然也到SOM,Murphy Jahn瞧了瞧,我居然连这机会都没有,觉得真有点窝囊。打听了后才知道,感情他的这位导师有来历,曾担任过AIA Chicago Chapter的主席,前任的当地名校的Dean,退休后才到我们这里转转,跟芝加哥当地的大腕儿都熟,凭他的亲笔推荐信,当然是一打一准。到此时我才有所醒悟。只可惜本人的导师没名没姓,搬出来只怕也没人认。看来我跟东部各城市是没缘分了,眼光往回一折,就剩下最后一片处女地还在等待开发,看来也只有西行一条路了。
    西海岸就去过加州,印象确实不错,风景如画,四季如春,而那地道的中餐,更使我留连忘返。加州从南到北在地图上能很快注意到的就三个大黑点儿,圣地亚哥,洛杉矶,和旧金山,其他的都是小地儿。我别的也不琢磨了,就压这仨了。根据第一次的教训,决定这回得要现实一些。凭印象,好象旧金山的城市太拥挤,另外由于靠近硅谷,房子贵得离谱,再说,咱跟谁也不能跟那帮IT大款们凑热闹,尽管有不少好公司,但是还是活命要紧,先否了。圣地亚哥是好地儿,人见人爱,多次拔得全美最适合居住城市头筹,不过就是好公司不是特多,想了想觉得也不能光顾追求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了,还是学点本事最好,看来它只能放在第二选项了。最后,在美国地图上学摸了一大圈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该落脚的地方 - 洛杉矶。事不迟疑,干脆铁了心去扎根儿了。尽管工作没着落,我也决定先走了。投亲靠友找了一圈儿,在哥们的帮助下,在USC附近,全美最危险的老黑区边上找到了一根据地,尽管晚上不敢出门,不过图个房子便宜。搬迁之后,安电话,接上网,改邮箱,一切就准备停当了。接着,拿着学校借的Profile一通乱查,50人以下的公司免谈,成立25年以上的可以考虑,再从A&E排名50以上的一个个往下理,算是找出了一堆。然后上网站,查各公司的Employement,买来Los Angeles Times查建筑分类广告,三天下来找出15位候选人。开发!这回可小心多了,各家的Cover Letter和Resume的侧重都不一样,针对要人的具体要求去写,基本原则是人家要什么就写什么,最好是让人觉得在这城市里找不出第二个比我更合适的。每家再附上作品小册子。干完了,就开始等了。这回不着急了,也不找麻烦跟人前台小姐套词逗闷子了,老老实实在家死等。心里踏实,日子过得也快。三个星期后的一个清晨,听到了第一位小姐甜美的声音,"Sir, what time are u gonna be available for the interview?..."
    说到Interview那没说的,在下恭候多时了,早早儿地订吧,可小姐说不行,说人多排不开,最早三天后。感情是一堆人不止我一个呀,不由得心里嘀咕了一下。三天就三天吧,一个月都等过来了。放了电话,可就在一秒钟内突然回过味儿来了,我靠,完了,这是哪家公司呢,一开始小姐自报家门说得太快没听清楚,光顾着后面的Interview的时间了,我这叫一个气呀。足足发了一个小时的呆,慢慢地终于来了点灵感,好象听说是什么Down Town Office,查了查一共发了四家在Down Town的公司,范围一下缩小很多,打电话问吧。这回前台小姐听说是已经约了Interview的都特痛快,赶紧给我接Human Resources里管事的,我也正好编点理由,连蒙带唬的居然把几家联系的情况都打听清楚了。不光找到了约我的那一家,还知道了一家把我拒了,一家的头还没来得及审查,一家正把我放在Waiting List 里等安排Interview。这下真成赛翁失马了,不禁喜不自胜。
    有了上次的教训,这后来的电话就再不敢接了,一律留言吧。留了言我能听几边,另外还能有空研究研究那家公司,再往回打就主动多了。没想到,要来一起来,三天里前后脚约了三家。一转眼三天就到了,由于有了另外两家打底,突然觉得自己好象是块料了,西服革履地包装完,开着新置的Ford Mustang,在加州明媚的阳光下穿梭于Down Town的车流中,仿佛第一次找到了来米国的感觉。电梯一直送上了30层,开门后,霍然开朗的大厅富丽而不失高雅,公司整整占了一层,150 多平米的大厅空间里除了正中一个巨大的花瓶,就是前台了,几个精美的模型摆放在墙边,墙上赫然印着公司的大名Johnson Fain。不禁回忆起暑假打工的事务所,跟这比,只能算孙子辈的了。没等多久演出就开始了,一位中年建筑师与一位与我打扮一样的小伙子握手道别完就冲我走来了。寒暄客套几句后,进了会议室开始了正题。他从一打Resume里抽出我的那份,上面画着几个横杠,然后象是从来没读过一样,又读了一遍,边读边问,又接着往上画,象是只对我出国前国内设计院派我在东京与鬼子事务所一个月的合作设计经历特感兴趣,其他的都一带而过。接着,让我将作品集里的设计都介绍一遍,又问了问我画施工图的水平。下面,他拿起了他们公司已出版的作品集给我介绍了他们公司情况。这前后一共用了没到半个小时。我琢磨着虚的来得差不多了,该来实的了,果然,先生要做总结发言了。他说他们现在空缺的是属于中级(Medium Level)职位,要求不光有设计经验,而且也要求一定的施工图水平。这难不倒我呀,赶紧说咱国内有经验,当过建筑负责人,施工图画了好几年。。。真没想到,不提这话查儿还好,一提正撞枪口上。先生说他们正跟中国的一个什么设计院合作在武汉做一个工程,说你们中国设计院的施工图水平太糙,把他们的设计诠释得面目全非,不得不再派人去几乎改了一遍。他对中国建筑师的施工图水平不报任何希望。我一听就急了,你小子损我也别稍带脚把全中国的建筑师都诬蔑了呀。我说我也跟外国建筑师合作过,外国建筑师之所以不理解中国同行的工作,主要是国情,制度,要求,方法,规范不一样(就差说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了),中国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建筑没有外国设计师的参与,同样完好地立在了那里,你们所看到的也只是个别现像罢了。这样一来这Interview是没法再进行了。先生抬了抬眼,告诉我这是他们第一轮Interview,共有8个人,然后挑出3个进行第二轮,如果我有幸能进入,下次就把我在国内画的施工图带来,他要看,说完就端茶送客了。从30层楼下来,觉得大街上阴暗了许多。看着自己在玻璃幕墙里被歪歪扭扭的倒影,我的心仿佛也被扭曲了。
    第一次Interview回来,感觉极次,心里说就是你小子要我去那第二轮我也不去了,去了八成还惦记着挤兑我吧,大爷我不上当。不过,这一次也让我长了点见识,看来下次得带上点画的施工图了。现成的图纸没有,好在都刻在了盘里,接着有花了两天满世界找绘图机打印图纸。烧了点银子,换回一卷儿图纸,心里也踏实多了。一转眼第二回Interview又到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去公司的路,着实少了一点春风得意的感觉。
    公司靠近Santa Monica,这里是LA著名事务所聚居之地。一栋弧形的多层办公楼,显得比前一位朴实多了。开了电梯门,同样是一个前厅,一个花瓶桌,一个前台,也同样是占了一层。等了一会儿,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走了出来,后面跟着两位中年建筑师。相互介绍,老者是Design Director, 而后面的两位看名片却是Director of Design。真是弄不明白谁大谁小,不过管他呢。然后依然是寒暄会议室落座。不过这次不同的是老先生手上只拿了我一份的简历。看着简历对我详细地问了一边,接着问我这两天还要去哪家Interview,这个问题很让我莫名其妙。我告诉他还有Gensler,可老先生说你就别去了。听了这话,我眼前一亮,心说有门儿。而坐在旁边的两位赶紧说,这是人家的选择,我们怎么能强迫别人不去面试呢。老先生忙说对对。然后又让我开始对着作品集讲我的设计,这三位七嘴八舌,问得一个仔细,一共45分钟,直问得我嘴皮发干,汗流浃背,比Studio的Final Presentation费劲多了。到最后,我没忘了把我刚打的施工图拿来给他们看。可没成想,一位Director of Design挥了挥手,说不用看了£¬真是恼人之极,得,这两天算是白忙活了。老先生最后开问了,一张口就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上班,看来这下八九不离十了。可另一位Director of Design 赶紧又打断他,说你还没介绍咱们公司呢,看来这位Design Director是有点老糊涂了。老先生连忙说,你随我来吧,带你里面看看。于是就剩我们俩进了工作室。一了解才知道,这公司光在这个Office就有120多人,感情是LA前5名的大建筑事务所,以前还真不知道。公司分为Design和Production两个部门,有Designer三十多,剩下的是Production (就是画施工图的)和Interior Design。墙上挂的表现图和照片,看着名字都特熟,Shenzhen, Dalian, Guangzhou, Beijing, Shanghai...感情这国内的大活儿还真都跑到米国来了。转了一圈儿,又回到了原地。这回只剩两个人了。看来该谈正事了。果然,老先生问我还有些什么问题,我挑了几个外围的问了问,而老先生不想等了,把核心问题直接挑了出来。他问我最近去了几个Interview,我报了前一个的名字,说还在等第二轮。老先生说不瞒你说,那家公司在用人上名声不好,一般是有活儿就招人,专挑有经验的,一个工程完了就Lay Off人,不稳定,你自己要考虑清楚,我们这儿就有他们那儿被擂过的人。接着问那家能给你多少Offer。我心想上次跟本就没谈钱的事,我怎么知道能给我多少,不过又想也好可以利用机会探他个虚实。说多少呢?尽管以前有点心理准备,但临说出口又犯了难。
    离开学校的之前,消息传得最快的就是谁拿了多少钱的Offer,最高的是一老印拿45K去了旧金山,最次的是没经验的老米拿32K去了Phoenix的一小公司。我去芝加哥的哥们拿了$19/hr(大概合39.5K),但人家是名事务所。我琢磨着行情,感觉得加点码儿,吼高点。于是说,前一家给了$20/hr(合41.6K)的Offer。老先生拿出计算器算了算,说了句 ”OK,Whatever they gave you, we can match." 听了这句话,我立马后悔了,肯定要低了。但改口又来不及了。赶紧说因为后面还有Interview,不知道到底情况怎么样。老先生看样子有点急,而且真是想留我了。说希望你能认真考虑我们给你的Offer, 我们除了工资外,年底还有Bonus。另外,可以给你一个中级职位的Title,看你还有什么要求。我当然有要求了,最后一样也算是关键的。我说因为我是外国学生,需要办理工作签证,另外今后也希望雇主担保申请永久居留。老先生沉吟了一下,说这一点我也能保证你,要知道我是第一次向别人作这样的担保,按我们公司的规定是不会替雇员办这类事情的,但我给你个例外。话说到这份上,我也受了感动,连声说谢谢,答应回去一定认真考虑,争取一个星期内给答复。就这样,面试终于顺利结束了。起身出来,想了想上次的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莫名地一种他乡遇知音的感觉也由然而生。等电梯的时候才觉得有些冷,原来天热加紧张,刚才已然汗湿衣衫,现在冷却后贴在身上,有点冰凉,不过心头却是暖洋洋的,抬起头不禁又看见了那个亲切了许多的公司名字。
    之后的日子,心情好了许多,有一个Offer打底,感觉踏实了。下一个拜山门的贴子是Gensler发的,能去米国第一号的事务所(Gensler在建筑事务所规模排名中列第一位)工作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两天后的一个下午,又来到了熟悉的Santa Monica。在距前一个公司几个Block的一栋办公楼里找到了它。上了楼,进了厅,这里是典型的现代设计,室内除了钢管,金属,就是各种玻璃,灰色地毯,黑色皮沙发,所有的隔断都是半透明的淡绿色玻璃,透着一股精致高雅的寒气。出来接待的是一位老太太,此人居然是个VP(副总裁),跟着是一位老头和亚洲面孔的年轻人。会议室落座并无寒暄,直接进入正题。与前面不同的是,这三位对Resume只浏览了一边,却让我自己谈谈我自己。这可是没料到,不过赶紧说吧,把我的经历从国内到国外缕了个遍,完了,可谁也没提问。再让聊聊设计作品,同样地把我的作品集说了一遍之后,几位只不过泛泛一问。接着还要看施工图,我也照样侍候了一遍。一转眼45分钟过去了,我一人恨不得说了40分钟。然后,几位把公司大概介绍了一下,最后又问了我去哪几家Interview了,一一做答后,好象要结束了。心理不觉有些上火,这正事怎么一点都不谈呢?正好老头接着问我还有什么问题,我不禁冲口而出,“What is your salary range for the current available postion ?" 那位年轻点的一听就乐了,说我们这是First Round Interview,不谈钱的事,不过你想知道我也可以告诉你,这是个中初级职位,一般来讲最多不超过38K,这是公司规定。因为我们公司对刚毕业的人员都要进行公司内部的培养,所以你能学到很多东西,工作基本上是以画施工图为主(Drafting),在一定施工图经验上,如果你能被发现有设计能力,可以开始参加设计,这一般是我们的Process。我一听就泄了气,看来国内的经验也白搭了,都得从0开始,心理盘算着已经把Gensler给否了一半,想到如此,不如一起问个底儿掉。我马上又问如果被录用是否可以帮助申请工作签证。那老头子立马给了个否定答复,得,彻底没戏了,准备撤吧。老太太也好象看出来我的心思了,问我是不是已有了Offer。我如实回答,她说祝贺我,问我还想参不参加第二轮了,我只好说怕时间来不及了。好了,没话了,那二位起身告辞。老太太说你也先别走,我带你参观参观公司吧,那我当然不愿意白来一趟了。跟着进了工作室,又开了回眼。整个楼层分两部分,一个开敞的大工作间里一字排开有五,六个小隔断,一行行的望不到头似的,人头涌动,没数过来,可能最起码有小200人。琢磨着自己如果来了,也八成会淹没在这涌动的人头中,在小隔断里操劳一生,永无出头之日。问了问老太太,她说LA office共有三百多近四百人。真不愧为米国一号的头衔啊。(顺便说一句,在米国,90%的建筑公司是25人以下的,60人以上的只占3%,一个城市单独的Office能过百人的事务所一般是象国内一样还包括结构,设备,电气等专业,而只有建筑专业并能过百的可是少之又少。所以,别看Gensler一个Office就300多人跟国内的大院比不值一比,可在米国是绝对可以把我吓一跟头的。
    回到家里,终于消停了一下,得以定一定神。回想几天来的经历,仿佛来LA已经很长时间了,做梦也没想到这Interview长的见识比我在学校混的几年都多。接着几天本想睡个懒觉,可每个大清早都被电话吵醒。RTKL派个小姐上来先打探,没说两句就问有没有绿卡,是不是公民,我一概全否,她说报欠,公司不雇全职的外国学生,那咱就Bye Bye吧。然后又是两个Interview,其中一个是以前问过在Downtown的那个,Waiting List 上排了半天终于轮到了,名字很长不好记,叫做什么Zimmer Gunsel Frasca什么的。连轴约在了一天,过程和前面大同小异,也不再缀述了,结果是ZGF给了个offer 40K,但是只画图,不做设计;另一家被我抬价抬蒙了,让回去等信儿。带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公寓,一看见自己的作品集就想吐,仿佛一辈子学的英语就只会用来介绍几个设计了。那一卷儿烂施工图,被我的汗手捏得皱吧吧的,琢磨着如果再有个Interview就快拿不出手了。没错,想想是到了该做决定的时候了。真寸,电话又响了,耳机中传来那位老先生和蔼的声音。问我决定了没有,我这才回过味儿来,今天是要给人家答复了。他告诉我Offer Letter已经准备好了,并且凑个整给我42K,Title 是Intermediate Designer,如果决定的话,他今天就把信寄给我。突然心里一阵激动,好象来了米国从来没人那么待见过我,咱还能说什么呢,赶紧接吧。
    就这样,两个星期以后我就开始上班了。中间,回校办手续,交论文,剩了个答辨挂在那儿,一个月后再说。
    写到这儿,才发现这一段毕业篇写了那么长。不过说实话,跟前面上学,打工比起来,找工作是对我来说是印象最深刻的,所以多费了些笔墨。也不知这帖子是不是成了老太太裹脚布了,众大虾们到底愿不愿意看呢?象Amethyst说的,其实我也不知道该写多长,我也压根没想到能写那么长,更别提什么章节了。所以,后面的事儿不知道是不是离本论坛的主题太远了。如果大家真爱听,我就再放一篇厥词,要不,就收工了。Amethyst小姐真能催,害得我一晚上没看书,不知这样下去我那剩下的六门建筑师考试什么时候能过呢?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