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中国人才真的过剩了吗?

中国人才真的过剩了吗?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2-01

  以前出国留学不容易,大部分出国留学者都极为优秀,加上当时国内高等教育与国外尚有较大差距,海归人员与人才也就画上了等号。因此我在2004年年底回国后到母校工作,对于海归求职的尴尬处境没有切身的体会。只是从媒体报道和人际传播对海归的调侃中隐隐感到海归已经不那么受欢迎了,甚至出现了“海归——皇帝的女儿也愁嫁”、“海归月薪跌破3000元”等社会现象。我认为,现在的海归未必就是人才,有的海归在国外几年连语言关都没过,有的只是所谓的学位“速成生”等他们享有“海归”之名却无“海归”之实。把这些人同真正的“海归”相提并论实在是一个错误。另外,很多海归的学问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不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进步,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都培养了大量优秀学生,这也使得海归价值受到挑战。



  然而,这两年,除了海归求职难,“土鳖”们也是择业无门。那么,中国人才是不是真的过剩了?



  我想,如果中国对人才的需求绝对过剩,未尝不是好事。在德国求学的时候,我发现即使清洁工人,或者物业管理人员,不少是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者比比皆是,这也导致很多大学生拖延毕业时间,呆在学校里不走。国民整体受教育的高水平造就了德国产品的竞争力。但是,已经有统计数字证明,中国与德国情况不同,中国人才并没有“过剩”。中国现在具有大学程度学历(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占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的比例为12%。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本科大学生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超过20%,其从业人员普遍达到了大学本科以上文化水平。



  显然,中国的人才过剩是结构性过剩。广大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对人才充满了渴望。此外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也更加需要人才,因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国制造”要保持竞争力也需要高素质的工人。



  既然中国人才是结构性过剩,我们就应该反思关于海归的舆论导向。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之后,成千上万的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了一大批新兴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在科技领域,开辟了一大批新学科,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可以说,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更快地融入世界,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需要更多的留学归国人员。虽然在有些领域已经出现人才过剩的问题,但还有相当多的领域仍然需要高级人才。新时期的海归应该向新的领域进军,创造自己的价值。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