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美国华人:海归博士应该先治病后就业

美国华人:海归博士应该先治病后就业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2-16


  不久前,自杀身亡的海归博士涂序新,激起了大众对国内学术圈的极大关注。涂博士尸骨未寒,这几天,另外一位海归博士的尴尬经历,又在媒体网络曝光。此君名为孙爱武,回国前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后。这位曾经在世界一流实验室工作过的顶尖学者,海归后沦落街头摆摊的经历,再次引起了大家对海归博士的关注。

  笔者在美国漂泊多年,身为一个为油盐酱醋操心的普通弱女子,我对此事除了长吁短叹之外,是没有资格说三道四的。人轻言微,无济于事。

  今天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忽然让我意识到,我的这种想法不太对。漠视它人的痛苦,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渺小和卑微。于是,我坐在电脑前,任思绪描准这位海归。

  这位读者给我的留言如下:“喜欢你幽默风趣的文笔,在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之外,还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最近看了关于归国博士后孙爱武的报道,深感同情及痛惜。想请您就此问题发表看法。只所以选择你,一是文笔好;二是访客多,影响力大;三是你医学出身,又长期生活国外,对此问题会分析得更透彻。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很想帮助那位主人公,但又不知如何着手?”。

  这位读者信中的最后一句,让我非常感动。怎么才能帮助这位海归,是善良人们眼下的良好愿望。

  根据新闻信息,不难看出,孙博士的困境,主要来自两大问题。一是他的健康状况,二是他的就业问题。

  早年我听说过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至今依然是铁杆真理。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正常的心理,很难想象,天天抱着药罐子胡思乱想的人,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孙博士的忧郁症已经众所周知。在他的忧郁症没有被彻底治疗之前,他的一切想法,都包含着一种病态的成分。比如,他拒绝做翻译,说是大材小用。我们都想想,做翻译和摆地摊相比,哪个技术含量更高?哪个更接近他的专业和他对职业的期待呢?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与其摆地摊,还不如去做翻译。

  依我拙见,打开孙博士就业心结的第一步,是尽快治好他的忧郁症。据资料记载,忧郁症的全球发病率是11%,中国忧郁症的发病率是3-5%,中国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由此可见,患上忧郁症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有2600万人给你作伴,你还怕啥?心理疾病最怕忌病讳医,崔永元都敢实话实说,咱患病的普通老百姓更应勇敢地步其后尘,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

  据我了解,孙博士是在美国种下了忧郁症的病根子。中国人在美国得了忧郁症,该怎么办?是回国治疗,还是死守美国?对此,笔者认为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为妥。

  无庸讳言,美国心理医生和中国病人之间,中间隔着的语言和文化这张纸,是绝对无法避免的。美国医生能否把中国病人心里的这张纸捅破,那得靠双方的努力。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说的就是这回事儿。

  笔者在美国认识几位忧郁症患者,他们的治疗过程各具千秋。一位中国高中生,跟随着离异再嫁美国的母亲,在美国折腾几年后,不幸得了忧郁症。高考在即,孩子何去何从?经一番挣扎,孩子的父母决定让他休学一年,回国治疗,在生父的照顾下对付忧郁症。我的一位中国女同事得了忧郁症并接受美国医生提供的治疗后,她日渐少言寡语,体型变得如身怀六甲。

  我举上面这两个例子,并不是说我们要排斥美国心理医生。我想表达的是,作为海外游子,在异乡身患心理疾病,比在国内被忧郁症击中,处境更艰难,窘境更难以抗拒。

  有一事令我不解。在国内的工作尚没有着落,孙博士何以托家带口回国呢?孙博士在美国生活多年,从美国到中国,他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美国的“百草园”里,或许他还有玩儿蜈蚣逗蟋蟀的雅兴。一旦回到国内的“三味书屋”,除了之乎者也的条条框框,那些哼哼叽叽”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上司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你让一个患有忧郁症的书生精英,和八仙过海的官爷们周旋,确实是难为他了。

  没有工作,又是个忧郁症患者,孙博士的遭遇确实让人同情。他该如何尽快走出困境,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写到这,我忽然想起一部名为“昨天”的电影。这部电影,说的是电影演员贾宏声的戒毒故事。在贾宏声因为吸毒丧失工作能力时,把他拉出火坑的,不是领导,不是书记,而是他的父母亲人。为了他,他的父母辞了工作从东北来北京落户,帮助他一步步地走进正常人的世界。依我之见,孙博士眼下最需要的是情感支持和理解。在此之时,孙博士的亲朋好友,应该第一个站出来,用亲人的大爱和无尽的耐心陪他左右。

  我不知孙博士是否有宗教信仰。如果人能借助神力相助,说不定会有惊喜发生。与基督为友,让上帝掌管明天,放下心里的重担,对治疗忧郁症有利无害。如果孙博士是个无神论者,对付忧郁症,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必不可少的。靠亲友,只是一时之举。日日与己相伴的,正是我们自己。

  已故作家汪曾祺在散文“闹市闲民”中,写了一个现代活庄子的故事。文中的一位北京老人满足于每天的抻条面,经常带着笑意抱膝闲看路人。人不一定非要日暮西山时,才学会这位老人的随意。放下身价,忘了什么狗屁顶尖精英名校,看淡名利,学会随遇而安,孙博士定会看到柳暗花明那一天。

  孙博士在访谈中说了这样一段话:“这半年没睡过一天好觉,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被人折磨着,被人搔扰着,我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可以想象,这么长时间睡眠不足的人,各种想法基本上都是混乱的。孙博士,请不要抱怨骚扰您的路人。你目前要做的是,收摊,走人,睡觉,治病。等您调理好一切进入生活正轨后,再谈精英和就业。

  “唉!虚名浮利,一切皆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这些人中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一时遂了愿,又有谁就此满足了呢?”

  上面这段话,是英国小说“名利场”教给我们的沉重智慧。我把它送给海归的孙博士,李博士,王博士…..,以及A-Z博士们。归就归了,别再摆摊或者寻死。

  后记:收笔之时,方知孙博士患的是精神病。不管是忧郁症还是精神病,都属于心理疾病。本文的观点因故不变。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