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批赴美留学生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2-21


  “吴葆桢是协和医学院比我低一级的师弟,我们都是林巧稚教授的学生。在我印象中,他有些内向,除了几个谈得来的好朋友外,和旁人打交道不多。”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接待室,80岁的孙念怙教授向记者讲起了吴葆桢往事。

  孙念怙说,当年读书时,协和医学院的课业很紧张,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大家都拼命地学习,能从这所学校顺利毕业的,成绩都相当不错。当时学院里就有外文老师,也有很多英文文献,大家的英文底子都不错。

  在孙念怙印象中,年轻时的吴葆桢喜欢听京剧,对仪表很重视,总是穿一身西服,戴一条白色丝绸围巾,吸着烟,骑着自行车在协和医院里来去。碰见熟人,吴葆桢很有风度地点下头再离开。

  孙念怙在学生时期就是中共地下党员,是学校里的党员骨干。在她印象中,吴葆桢开会时总是在最靠门的角落坐着,抽着烟听别人说话,绝少发言。点到他的名字询问意见了,他就站起来笑笑答应,然后又坐回去,仍是不发一言。大概对吴葆桢这个举动印象极深,孙念怙站起来比画了一下:“呐,就是这样!站起来‘好好’两声就算完了!”

  吴葆桢1955年毕业后到沈阳军区总医院工作了一年。他的导师、著名妇科专家林巧稚教授对吴葆桢的专业水平有很高评价,亲自出面协调,使他调回了北京协和医院。

  孙念怙觉得,回到北京后,吴葆桢的性格改变了许多,对各种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加强了。

  1978年,选拔首批公派赴美访问学者。孙念怙回忆说,当时,协和医院很多人参加了考试,大约有20来人通过了,英文和业务能力都很强的吴葆桢顺利入选,和吴宁医生第一批赴美,其他人是后来分批赴美的。

  同事和同学眼中的吴大夫

  吴葆桢待人和善热心,同批赴美的访问学者都有印象。

  李祝霞记得,吴葆桢完全是一副学者的样子,没有一点架子。吴葆桢的夫人是著名京剧艺术家杜近芳,曾有一些爱好京剧的美籍华人向吴葆桢赠送杜近芳的唱片。

  冀复生回忆道:“吴葆桢看起来是我们这52个人中英语最好的,至少是最好的之一,所以他来到美国后没有和大家一起参加英语培训,而是拿着林巧稚教授的推荐信和吴宁医生直接进修去了。由于他的英语好,作为52人的一员,经常由他出来面见媒体记者,对答得体。”

  冀复生还回忆到,当年吴葆桢医生就挺洋派,在北京时就嚼口香糖,还有一辆轻骑,骑着来去如风。和大家熟悉以后,他的幽默劲也表现出来了,告诉大家当年是怎么追求杜近芳的。那就是当有杜近芳演出的时候,他把前两排座位都包了下来,一个人坐在正中间,让杜近芳看了个清楚。这真是一个浪漫故事。

  吴葆桢待人热心,王靖华说,初到美国时,吴葆桢发挥业务专长,为中国驻美联络处的同志做了一次医学体检。

  协和医院眼科教授胡天圣今年84岁,是吴葆桢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学及在协和医院的同事,后来一起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奖学金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科研。10月27日,胡天圣教授向记者回忆吴葆桢说:“为了科研方便,我们租住的房子就在研究院附近,吴葆桢和我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赴美交流机会,即使是周末,也常常泡在实验室里。”

  胡天圣回忆,吴葆桢除了为人热情外,还是一个很有民族尊严感的学者。吴葆桢刚到美国时,买了一辆摩托车。后来,一位美国同事获得了自己岳父赠送的一辆新奔驰汽车,就要把家中原有的丰田汽车送给吴葆桢。吴葆桢坚决要付钱,那一位坚决不要。相持不下就由胡天圣调解。胡天圣认为美国同事是真诚的朋友,经过他的解释,吴葆桢最后才收下了这辆车。

  胡天圣还回忆说,当时研究院院方向中国学者表示,院里有国际长途电话,你们离家万里,想打电话就打吧。可是中国学者都很自觉,每个月只按事先说好的给家里打两次电话,主要靠书信,吴葆桢也是这样做的。 

  献身医学颇有成就

  现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认为,吴葆桢赴美访问学习,在当时国内外交流极其稀少的情况下,给中国医疗事业,特别是妇产科研究事业,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吴葆桢开始研究胎儿吸引器,并追踪研究这一助产手术对婴孩的影响,还参与了口服避孕药的临床实验研究和根治滋养细胞肿瘤的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起,吴葆桢致力于卵巢癌的研究,赴美前已和导师宋鸿钊医生一起进行绒癌研究。首次赴美学习时,吴葆桢继续从事肿瘤研究。此后,他多次赴美国、奥地利、日本、香港等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国际会议。

  据协和名医志资料,吴葆桢首先阐明了卵巢癌淋巴转移的规律,推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他获得了1988年卫生部乙级成果奖和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吴葆桢出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吴葆桢在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腹腔粘连预防等的研究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