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英国数万人用金属探测器“寻宝”

英国数万人用金属探测器“寻宝”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2-21


  大家好,我是BBC英伦网腾龙。

  中六合彩没戏,抄起金属探测器!

  伦敦大英博物馆里宝藏很多,很多宝藏在大英博物馆现身却引起争议,因为它们的来源和归属往往有说不清楚的历史纠葛。

  眼下正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18件金器的来源和归属倒是没有争议。它们据信是中世纪初期盎格鲁萨克逊古莫西亚王国(Mercia)时代的宝藏。

  与大英博物馆里流光溢彩的其它宝藏有所不同的是,仔细看,这批金器上仍然带有泥土。它们就是最近在英格兰中部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出土的1500件金银器宝藏的代表。在确定买主,完成收购后,全面清洗工作才能进行。

  不是为了考古的挖掘

  被称为“盎格鲁萨克逊历史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斯塔福德郡宝藏,并不是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

  发现它的,是55岁的无业者赫伯特(Terry Herbert)。

  赫伯特对中世纪史一无所知,对考古也没有兴趣。赫伯特感兴趣的是寻宝。

  过去18年来,赫伯特抄着他的金属探测器(metal detector),扫遍了斯塔福德郡的田野。
被称为“盎格鲁萨克逊历史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斯塔福德郡宝藏,并不是考古学家挖掘出来,它的发现者,是55岁的无业者赫伯特
  英国当代寻宝者

  初到英国时,我对住地附近泰晤士河畔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河边上,时常可以看到头戴耳机,手持像电影里看到的探雷器一样家什的人,聚精会神的拿着“探雷器”扫来扫去,时不时停下来,蹲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抠抠挖挖。

  后来,跑的地方多了,发现“扫雷”的不仅在泰晤士河边,海滩上、农田里时不时就能碰上。

  再后来,才知道他们不是“扫雷”的,而是寻宝的。小说电影里的寻宝者可能离不开海盗船、藏宝图。而英国现代寻宝者,靠的就是手里的金属探测器。
英国上下,有数以万计的寻宝者,拿着金属探测器, 从清晨到黄昏,在漫漫田野里扫来扫去。
  一个啤酒瓶盖,一具尸首

  英国上下,有数以万计像赫伯特这样的寻宝者,拿着金属探测器, 从清晨到黄昏,在漫漫田野里扫来扫去。

  他们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一种消遣而已,不指望发财,但心里不做发财梦的又有几个?只不过像赫伯特这样梦想成真的幸运者屈指可数罢了。

  “嘀嘀”,探测器响了,一段铁丝;“嘀嘀”,探测器又响了,一个啤酒瓶盖。探宝者 “扫”出来的十有八九是破铜烂铁和无数一、二便士的硬币。

  我的一个做法医的朋友说,有一次出现场,尸首就是一个探宝者发现的。据那个探宝者说,他“扫”到一处灌木丛边时,金属探测器“嘀嘀”作响,拨开落叶,却发现一具尸首。显然是死者手上戴的戒指引发了金属探测器。
宝藏是在农民约翰逊的农田里发现的。文物保护者担心,文物考古遗址可能会遭到非法探宝者的破坏。
  就像中了六合彩一样

  在地里漫游的寻宝者往往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赫伯特说,他“扫地”时,常有路过的开车者猛按喇叭,冲他喊“找到了几便士”?

  赫伯特现在自豪的问,谁笑到了最后?赫伯特挖出的至少650件金器重达5公斤,银器1.3公斤。宝藏估价委员会(Treasure Valuation Committee)仍然在对这批宝藏的价值进行评估,但普遍认为至少在7位数以上。

  赫伯特一夜之间从无业游民成了百万富翁。赫伯特形容挖出宝藏的那一刻就像中了六合彩,只是比中六合彩更好玩。

  宝藏归国家,得款对半劈

  英国《宝藏法案1996》(Treasure Act 1996)规定,探宝者必须首先征得地主的同意方能下地探宝。任何有价值或有意义的发现必须在14天内上报。

  如果确认是宝藏,就归国家所有。国家作价收购,由博物馆收藏展出。

  任何得款,由发现者和发现地的地主对半平分。任何隐瞒不报者可以被处以三个月的监禁或罚款。

  这批宝藏是在约翰逊(Fred Johnson)的农田里发现的。这个昨天还是紧巴巴过日子的农民也一夜之间成了富翁。

  约翰逊说,当赫伯特找上门来要求探宝时,他直给他泼冷水,说他的地早被别的探宝者“扫”过几遍了。最后经不住赫伯特的软磨硬泡才同意他下地。

  “夜鹰”在行动

  赫伯特“扫地”18年,终于中了头彩。斯塔福德郡宝藏的发现,对成千上万的探宝者无疑是一针兴奋剂。英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对“淘金热”很是担忧。不过,让他们担心的,不是像赫伯特这样守规矩的“票友”,而是另一类探宝者。

  他们被称为“夜鹰”(nighthawks)。这些人以寻宝为职业,对文物和考古有一定的知识,专门在月黑风高的晚上偷偷潜入别人的土地。挖得保藏后隐瞒不报,待价而沽,在黑市上或私人收藏者之间周旋。

  英国文化遗产委员会的考古专家威尔森(Pete Wilson)说:“偷挖宝藏是一个大问题,而经济衰退恐怕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一些重要的考古地址已被挖的千疮百孔。”

  非法的事儿咱不能干。合法互利的事儿何乐而不为?我是否也“投笔从戎”,加入探宝大军?心里真有点痒痒的。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