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留学生的文化差异问题与澳洲学习

留学生的文化差异问题与澳洲学习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2-23

  准备出国的同学最关心的常常是如何才能顺利被外国大学录取,如何才能顺利地得到签证。至于到国外后会遇到哪些文化上的问题,能否很快地适应那里的生活,却很少有人问津。事实上,许多留学生到了国外陌生的环境中,由于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文化适应上花了很多时间,不仅影响了学习,在生活上也带来了许多不便。所以在留学“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也许还需要再花一点时间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建议每一位即将出国的留学生在负笈海外之前都应充分查询对象国的资料,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环境,接受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的训练。作为一个过来人,这里简单谈一些留学的跨文化问题及初期的一些学习小贴士。

  文化是一个民族建立在自己的信仰、价值和规范体系之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它不仅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也影响到我们的评价体系。无论哪一个国家里都会存在对外国人的文化偏见。形象地说,文化是一副有色眼镜,我们在看外国人的行为时总会用自己文化的标准去评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而且文化偏见的一个特点就是典型化,不管我们打交道的外国人多么有个性,在真正了解他之前,我们总是用自己头脑里已有的对这一文化的概念去“预见”他。例如,英国人是很绅士的,所以每个英国人都应该彬彬有礼。而且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发现这个人的行为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我们更愿意把他理解为是特殊的。如果相符,那么就会强化对整个文化的偏见。结果往往是曲解或冲突,不能给予异文化一个正确地评价。例如只要在某些国家的媒体报道发现了个别的中国非法移民,当地人就会认为中国人都想去非法移民。这时,个人的行为变成了一个文化的代表。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他们对中国学生的某种“看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文化如同地球的引力一般,只有离地三尺我们才能感到它的存在。作为一个留学生,当我们到了与中国差异很大的文化里,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身上的文化根基。我们会变得非常敏感,对针对自己的文化偏见,特别是对当地某些人的排外心理会感到十分不爽。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偏见都会产生排外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在国外所遇到的绝大部分当地人都是友好的。虽然他们也有偏见,但是怀有跨文化交往的愿望。只要我们友好得体,都是可以成为朋友的。我们要警惕的是极端文化偏见和排外。在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特别是极右分子,会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是去他们国家揩油或抢本国人工作的。这种种族主义的偏见和歧视根本不需说出来,只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语调就能感受。正确区别这两种类别是留学生跨文化经验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大部分留学的国家里,极端的排外活动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不理解和反感情绪。因为饮食、起居、交往等文化习俗的不同,留学生的一些行为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例如一些房东不愿把房子租给中国学生,因为中国人的烹调习惯会把厨房搞得非常油腻。所以我们到国外学习,首先就要学会适应。

  每个初次出国留学的人都会经历兴奋、文化碰撞和习惯三个阶段。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教育背景、年龄和语言能力的不同,这三个时期可长可短。初次出国的人刚刚踏上异国他乡往往感到十分的兴奋。其心理反应有同一个游客,对什么都感到好奇。这时他并没有真正地接触当地社会,因而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度也较高。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友好的向导,那么蜜月期很快就会过去(有人做过计算,认为通常是两周),随之而来的便是失望和失落——失落在我们所不熟悉的环境中,衣食住行都要从头学起。文化的碰撞从生活的小事开始,其影响却是在人的心灵上。等慢慢地我们理解并习惯了所在国的行为准则,言行举止也有意识地无意识地向当地文化靠拢,那么我们就进入了适应期了。我们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对当地的生活方式不再少见多怪,也觉得自然了,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磨合的时间太长势必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习。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文化磨合期较长,而有的人却能很快地适应异国生活呢?这取决于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例如,我们对所在国文化、人情世故、风俗习惯的无知;无法摆脱自己“文化的有色眼镜”等。客观的因素有年龄、语言沟通能力、地理环境等等。一般来讲,出国学习的年龄越小,语言能力越强,就越容易适应。另外,有的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杂交的文化,例如美国的移民文化,这种文化特别容易让人适应。而另一些文化比较古老和单一,如欧洲的一些本地文化,这种文化对差异的包容性较之前者会差一点。适应这种文化环境中的生活需要更多的努力。

  文化偏见的形成是信息流通不对称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没有亲身体验一种异文化,就只能通过他人的经验或大众媒介的宣传来形成自己对这一文化的看法。比如有的西方人甚至会问中国是否还有一部分地区的女人还裹着小脚。这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说明他们还没有获取关于中国文化的新信息,因而产生误解或曲解。但是,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善于沟通,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手段,就能改变周围人的看法,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建议即将跨出国门的学生要尽量在语言和文化上多做准备。例如尽可能多地找机会接触在华的外国人,请他们介绍他们在中国的跨文化体验和国外的生活习惯等等。到了国外后,也要大胆结交当地的朋友,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上尽量做到“入乡随俗”。这是一种消除文化壁垒的有效手段。不顾一切地“我行我素”,到头来只能沦为“孤家寡人”。

  最后再说一下自己在澳洲留学期间的一些学习小贴士与大家分享一下。

  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

  澳大利亚大学的大多专业,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在选修课的课程范围内,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目以及适合的时间。刚开始上专业课时一定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第一次在全英文的环境中听课,老师所讲的每一句全部都能理解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就成了学习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3小时的课,通常要花7、8个小时进行预习和复习。但是这一步是学生尽快溶入国外学习方式的最佳途径,在出国后的第一学期更具有关键意义,因此一定要多花时间做到实处。此外如果有问题,也可在课下多与老师进行交流。

  案例讨论要勇于表现 

  国外大学比较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个班经常分好多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以金融与资本市场课为例,老师就让学生根据本周所学理论来模拟投资股票,学期结束时作综合评价,分析盈利或亏损的原因。小组成员性别、年龄、国籍和性格都不同,每周开会常常争论,但这种争论对于分析问题和沟通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另外,组员们会对每个成员的表现进行不计名评估,评估结果会计入最后总分,因此在案例讨论中一定要争取突出表现。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留学期间要抓住机会充分利用澳大利亚的各种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里可以免费上网查书,借书;还可以搜索其他大学图书馆内的书。每位教授都会开出参考书目供学生阅读,这些书一般十分“抢手”,所以借书一定要尽早。网上搜索到一本书时,可以看到书是否在架上;如果被借出,可以点击“hold”(借阅),到期凭学生证可以直接到咨询台取书。州立图书馆可凭学生证借书及磁带、录像带等,不过借阅范围和数量有限。社区图书馆要办借书证,学生凭任何有自己名字的证件就可办理。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