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日本印象:感受日语中的风景

日本印象:感受日语中的风景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2

  我是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日本留学的,在这以前,中国对日本的理解比较单调,作为同一个时代的日本形象,我们几乎无从知晓。记得80年代初期,中国曾经流行过日本的电影,在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尚未全面展开,为什么突然会有日本的电影出现,我不明白。但是,把同一个时代的日本形象,通过电影带给中国,对于当时的我们无疑是一种震动,同时也成为了改变我们对日本印象的一个契机。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日本发生了兴趣,尤其对当代的日本,这个从来没有机会进入我们知识视野的社会,似乎变得新鲜起来。我的愿望得助于一家研究所,在当时,那里为我提供了许多日本的文化书籍。阅读的过程就是我对日本了解的入口处,它为我展示的并不是概念上的日本,而是需要我的某种切身的体验,或者说,需要的是我个人的感受。 

  新老语言空间重合 

  走出国门来到日本以后,这种感受是不是已经得到了呢?尽管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这里面也存在了一个意外,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所谓的感受,有很多部份是从语言内部发生的,而且这种感受有时比真实还生动。

  不过对于日本语来说,我是一个外来户,有一段时间,它简直就象被人硬往肚子里塞食料的北京烤鸭一样,无论我是否能消化它的来势很猛。老师教我学日语的时候,每天一大早必须大声朗读,对不懂的意思不怕似是而非,但每天用嘴巴放声读出来是关键。如此填鸭式的方法显然与我生来就会讲的母语是不一样的,作为中文的母语是自然生成的,而作为外语的日本语则是后天养成的。

  到日本之前,我只有一个语言的空间,而所在的这个空间似乎与另一个新的语言空间重合到了一起,在它们相接的部份有时会出现偏差,扭曲,错节,甚至冲突。但是,这样的空间却为我的感受性开拓了新的领域。这一点尤其是在我用日本语开始写作以后,变得十分敏感。日本语有平假名和片假名,还有汉字假名对汉字进行的是一场瓦解的运动,有时面对一个优美的汉字,假名甚至是在完成对它的摧毁行为从视觉上说,汉字是油,而假名是水,油是稠密的,而水是稀释的两者不相融,但是,在一片清水的浮面上,如果倒入几滴油的话,水中的油自然会绽出花纹,一丝一丝的小圈子也会呈现出斑斓的模样。

  于是每当我用日本语思考文章的时候,那种以中文思考的定式似乎也随之发生变化,于是前面所描述的情景,就会自然地出现于我用日本语写出的文章上面。相反,作为母语的中文,每当从我的笔端溢出一个个方块的文字的时候,它给我的直觉更多的是一种凝重的感受而且这种凝重感是无法削减的。 

  感受日本语的风景 

  说来也怪,一天清晨,在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奇妙的光景。当时,因为熬夜赶日文书稿,一直到凌晨,我忘了拉窗帘就睡着了。不久,窗外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在我的眼帘上,我被耀眼的金光照醒了,也许是因为昨夜太困的缘故,日文的稿子,一张张地摊了一地都没有收拾。这时,我勉强地挣开被照得火辣辣的双眼,随意地看了看地上的日文书稿,忽然,发现每一张书稿上的铅字,由于假名与汉字的深浅不同,居然呈现出一种诱人的凹凸状,汉字忽而象一个铁块,假名忽而象一道流星在汉字的间隔处划过……,这时,我的两只发热的眼睛所看到的似乎不是日本语的文字,而更准确地说,它是日本语的风景。

  也许这样的感受与我那个早上的特定状态是有关的,也许这是某种机遇,它让我从视觉上贴近了这种语言。于是,从那以后,当出版社寄来日文书稿校样的时候,我就把它们均一地铺开,并且与我的视线保持在3米以外的距离,然后就开始注视着这些作为图像的文字,同时也是欣赏着这一作为风景的日本语。当我觉得某一个部份颜色过深,太浓的时候,我就故意把那个地方的汉字去掉,而换上同样意思的假名,有时我用比较柔软的平假名,有时则采用比较刚直的片假名。这样的作业,几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观赏之中而完成的。

  这样的作业对于我的日文表达能够发挥多大的威力,我无从可知,而且也没有期待过,因为实现这样的文字作业,仅仅是一次对风景的观赏,它没有别的隐喻不过。最近,令我高兴的是,有些日本读者写信来,说他们好像有所察觉,并问我用日本语写作的时候,是用什么文字思维的?当然,我不会告诉他们,我已经把日本语当成了风景看,而不是进行头脑的思维,因为这样说未免太神秘了。 

  心灵上细腻的感受 

  我有时想,如此感受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是那个清晨偶然给了我一个领悟的机会呢?还是我的日常就是处于一种能够细腻体验日本的状态之中呢?我想,后者的因素是比较大的。京都具有一种细腻而古朴的文化,一天,在从神户开车到这里的中途,我在半山腰的一家咖啡馆里休息,听见一个男人与穿和服的妇人之间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京都每年一到季节就砍路边的树叶,这真是太过份了!”

  “不砍不好办呀,下雨的时候,落叶都变成了泥巴,走路也难”

  “可是落叶不单单是落叶啊,我们从小就是踩在落叶上,获取了对季节的那种特别的感受呀,你说不是么?”

  听了妇人的这句话,跟她争论的男人居然不出声了。我有不少人也会跟那个妇人一样,反对京都的做法吧。这种来自于对自然纤细的感受,以及对季节景观的推崇是那么具有说服力,好像日本的风土中潜藏了某种日常性的执著,这种执著或许就是为了一种进入细腻的感受。

  无疑,在我的周围,也可以说在我的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能够与这样的对话相遇,同时也能转换为心灵上的细腻的感受。如果说,来日本以前,我对自然以及人文的感受只是一个概念上的,或者说是存在于知识记忆中的内容的话,那么我现在的日常所感,所知,乃至于所想所思,就象突然退回到了少年时代一样,便成了追求直观的,感受的,从而能够排斥空洞理念的人。这样的气质当然不靠外部的指教而获得,它是从内心深处萌发出的一种领悟。

  我常回过头来,重温一下那走过树林时的那种祥和而宁静的心态,有时,我问自己,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当中,中国与日本的相互交往,到底有多少次机会是用这样的心态来观察对方的呢?对于人类来说,历史是不能要求的,但是我愿意珍惜自己的这份心态,从而在和平的时代中,能够更多地理解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文化。

  来源:

有问必答